• 31阅读
  • 0回复

名著改编和地方特色——从四川台的川味电视剧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4
第8版(周末)
专栏:百家艺话

  名著改编和地方特色
——从四川台的川味电视剧谈起
马识途
四川电视台新推出的根据著名作家沙汀原名小说改编的两部电视剧《在其香居茶馆里》和《一个秋天晚上》,我一连看了两遍,十分兴奋,也十分欣慰。
我认为这是两部品位较高、艺术性较强、川味十足的电视剧,它很好地体现了沙汀原著那种意味深长、人物鲜明、川味浓烈的特点。这恐怕是《抓壮丁》和《死水微澜》以外,最能使我如此兴奋的川味片了。
这两部电视剧打消了我多年来对于把沙汀的小说搬上荧屏的顾虑。头一个顾虑是,沙汀的小说十分精炼,缺乏故事,以极少的笔墨,生动地刻画极复杂的人物心态,包罗了广大的社会众生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他的作品不易吃透,要搬上荧屏,更有难处。第二个顾虑是,现在熟悉当时社会生活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形象地再现当时的人物和场景,不致走样,也不是容易的事。至于要把本来缺乏故事性的作品搬上荧屏,还要做到引人入胜,能够吸引观众看得下去,而且津津有味,那就更不简单了。
现在我看了由吴因易编剧、马功伟导演和众多演职人员共同努力拍摄的这两部电视剧,却大为惊异。他们不仅相当好地吃透了沙汀的原著,而且相当生动和准确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和人物,而且是经过典型化了的。过去那些小镇人物的相貌声音、衣着打扮、生活习俗,以及在茶馆里“吃讲茶”的情景,那种大半用破庙改造而成的联保处或乡政府的模样,便历历在目了。在场面展开上,在人物性格挖掘上,主要以展示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特异的生活环境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来吸引人,这其实比时下某些依靠看来复杂其实是生编的情节,故弄玄虚的悬念,甚至无聊的噱头和不堪入目的动作来吸引人的电视剧,更能引人入胜,品位也高得多。
沙汀的原作是短篇小说,现在各拍成近一个小时的电视剧,能体现原作精神风貌而不显得拖沓,可以看出编导是把沙汀其它小说的各种背景、人物、气氛,熔铸于其中的,这就是功力所在。当然根本的还在于沙汀的小说本来容量很大,是生活的浓缩体,只要作合理的补充与展开,就会有“本应如此”的感觉。
最令人兴奋的是浓郁的川味。我以为作品写四川的人物事件,而不具有川味,那是不够味的,假如不能说不够格的话。川味并不是猎奇,而是要有四川人的气质、风度、语言、情趣、幽默感、风俗习惯、山川景象,而且是典型化的。这样就易于在艺术上异彩纷呈,在中国文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川剧、川曲、川歌、川舞,都是如此,川文、川影视也应如此。看看李劼人和沙汀的小说,看看电影《抓壮丁》,都是以川味取胜的。我想套用一句话:越有地方性就越有全国性。
有人说,能够拍摄成功,沙汀提供的文学基础好。这是真的。但是我以为如果没有编剧、导演和演员以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个好的班子,好戏也是唱不出来的。
我想特别说到吴因易和马功伟。看来吴因易对于川西北的生活是熟悉的。马功伟听说还不是四川人,然而他却比较深地理解沙汀原著,比较准确地再现当时的人物和生活,叫他们“原形毕露”,可见他下的功夫不小。荒煤说到《在其香居茶馆里》演得好,是的,那是旧社会的浮世绘。看在四川茶馆里那些头面人物互相倾轧的闹剧和周围麻木的看客,就可见旧社会腐烂透顶。其实我认为《一个秋天晚上》更叫我感动。其中几个人物也演得好。筱桂芬那个在生活底层受压迫与受屈辱的弱女子,那么忧郁、善良、可可动人,全无一点“流娼”的恶劣气质(她本来是被逼良为娼的),这个分寸掌握得好。这个剧是一曲灵魂的呼唤,也是人性的复归,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相濡以沫的赞歌。怪不得沙汀生前念念不忘,希望把它搬上荧屏。
我希望这个班子再多拍几部川味电视剧,再多炒几盘川味菜贡献于全国人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