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和平与发展当代两大主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4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和平与发展当代两大主题
杨成绪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近30篇文章和讲话的内容是论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的。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一
围绕“和平”这一主题,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估计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正确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论述,特别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如何估计国际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是迫在眉睫。我们的好多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的制定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对形势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内政上必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备战为中心,势必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国后到50年代末,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十分困难,日本和“四小龙”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在这个时期内,抓住时机,加快发展速度,我国却失去了机遇。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着重指出,“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而是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我们调整了对苏联的政策。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就反对谁”。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
1978年以来,我国根据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对内始终坚持改革和开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成功。特别是1989年以来,我国面对国际形势动荡的冲击,在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时期,始终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第一篇就强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80年代末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同志指出,“霸权主义过去是讲美苏两家,现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现在一些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政策,矛头主要指向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过,这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点、表现形式和施展的手法和过去有所不同。它们无视世界的多样性,不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主权和人民的选择,极力把自己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企图利用所谓“民主”、人权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如何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不少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政局很不稳定,一些国家局势动荡,甚至爆发武装冲突。这些国家的国内固有矛盾过去长期为东西方矛盾所掩盖,现在矛盾不断尖锐化。历史和现实问题,政治和经济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文化和传统问题相互交叉,时而激化,时而缓和。有时,外部不适当的干预,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中国一向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邓小平同志着重阐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处理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邓小平同志在和外宾谈话中多次表示,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关系新秩序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
在解决国与国争端方面,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国两制”“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对钓鱼岛和南沙群岛可以“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
    二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指出“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现在,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并且越来越大。少数发达国家的继续发展是不能建筑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继续贫困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不能进一步发展,发达国家也难以输出资本,发展贸易,寻找市场,最终影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70年代末以来,发展中国家经历了空前严重的发展危机,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连续10年出现负增长。80年代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失去的十年”和“倒退的十年”。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从1980年的12倍扩大到1990年的20多倍,其中美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差距从82倍扩大到198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加剧,正如世界银行指出:80年代以来,除东亚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全面恶化了。据估算,80年代末亚非拉国家贫困人口超过1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5%,他们几乎难以得到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的收入。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要与饥饿、疾病、愚昧进行抗争。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超过15亿,每年死于疾病的儿童达1400万人,最不发达国家的成年人文盲率高达66%。
南北差距扩大,贫困问题加剧,其根源在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危机也是80年代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结果:债务危机、西方保护主义、原料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等等。据不完全统计,由于偿还债务、贸易条件恶化、初级产品价格暴跌、西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收入损失,再加上支付投资利润和技术转让费、资金外逃以及人才流失等,发展中国家每年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每年如此巨大的发展资源从南方国家流向北方国家,因此北富南贫的鸿沟势必加深。
90年代是争取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总结过去特别是80年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订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南南经济合作有加强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今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1%,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其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高达8.7%,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下降。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90年代处境仍然十分严峻。除了债务问题、初级产品价格疲软等问题难以克服之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发达国家科技迅速发展将使南北科技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因缺乏发展科技的条件和手段,不得不继续依赖西方。冷战后西方国家之间矛盾上升,摩擦加剧,争夺市场的斗争更加激烈。西方对贸易的限制将从传统的制成品、农产品扩大到高技术产品、劳务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缺乏抗御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影响,特别不利于它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制成品出口的扩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欧共体大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具有排他性,对于未参加以美、欧为主导的经济集团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有可能被排斥在外,处于更加孤立和不利的境地,获得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机会会减少。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前苏联、东欧的经济技术援助、贷款和直接投资增加。国际资金、技术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压力增大,发达国家趁机向发展中国家提高要价。一些西方大国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有求于它们的机会,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十年中发展仍是不利的。东亚国家和一些拉美国家将可能获得较快的发展,而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总之,南北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
这几年,国际风云突变,而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了阵脚。到1993年为止,我国建交国已达到158个。自从1992年和韩国建交,在亚洲除了不丹外和所有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中国有陆上边界直接接壤的有16个国家,中国和有些国家存在的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正在一个接着一个得到解决。现在中国同各邻国普遍建立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在当前形势下,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中,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存在广泛的共识。中国已成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不结盟运动观察员。中国同七十七国集团的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也重视发展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自从80年代以来,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曲折后,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中国同西方国家发展相互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符合各自的共同利益。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但是现在中国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还存在问题,这是不正常的。
现在冷战已经结束,一些以两个超级大国争斗为背景的地区冲突有的已经缓解,有的正在缓解。但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并不稳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地区政局激烈动荡,流血冲突正在蔓延,贫困和饥饿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邓小平去年初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