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德国青年“服民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7
第7版(国际)
专栏:德国通讯

  德国青年“服民役”
本报记者徐步青
在德国医院、养老院、红十字会、残疾人工厂,甚至在发生爆炸、水灾、地震等受灾的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群生龙活虎的男青年。其实,他们并不是职业护理员和救援工作人员,而是不愿服兵役而改服民役的青年。德国法律规定,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凡拒绝服兵役者,必须到社会福利机构去完成替代性服役。
德国妇女、青年部下设服民役管理局。负责该工作的伯尔克先生接受了记者的书面采访,他说,一九六○年,德国联邦议院通过了一项《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服民役期限比服兵役约长三分之一,目前德国服兵役期是一年,而服民役是十五个月,服民役者的待遇与服兵役者相同。每年征兵时,凡不愿服兵役者可以向当地兵役局提出申请,经兵役局初审后,再交民役局审查。民役局的任务是:审核申请民役者的资格。一旦批准后,负责为服民役的青年提供去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的工作岗位,服民役的青年可以挑选工作,但志趣与需要必须相结合;民役局与社会福利机构建立联合办事处,共同负责检查服民役者的工作情况。
《服民役代替服兵役法》已实施了三十多年,它的效果如何?伯尔克先生说,实践证明服民役同服兵役一样重要,对国家、社会、青年都有益。德国人口老年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其中不少人失去自理能力,需要他人照料,尤其残疾人更需要社会的照顾。过去德国服民役者并不是很多,社会福利事业非常缺乏服务人员。自八十年代以来,服民役者不断增多,近四年来,每年服民役者达十三万多人,这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社会福利事业越办越好。全国三千多家医院、一千多家老人院,上千家残疾人工厂、环境保护机构、乡村等都有服民役青年的足迹,受益者不计其数。
服民役的另一项任务是救援活动。某一地区发生爆炸、火灾、洪水、地震等灾害时,也需要人去保护和救援居民的生命安全,并及时向他们提供水、电、煤气、药品和生活必需品等。德国技术救援署的义务救援人员多达八万多人,其中大多是服民役人员,每年他们进行近五千次救援活动。救援工作是非常危险的,身负重伤,甚至献出生命的事情也有可能。尽管如此,什么地方出现灾难,他们就出现在那里。有时他们还投入国外救援活动,如第三世界国家出现灾害时,他们经常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再从青年自身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从事过服民役的青年普遍反映,十五个月的服民役生活是艰苦的,但收获是很大的,它使青年人变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学习、工作也比过去更刻苦,待人也比较诚恳。前不久,德国一家电视台介绍了一位曾服过民役的大学生,两年前他曾在科隆市一家老人院服民役,他照料的老人中有一位下肢瘫痪的病人,为了使这位老人生活得愉快,他不怕脏和累,每天侍候老人大、小便、洗澡,还推着轮椅陪老人逛大街、公园。老人与这位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起讲人生谈理想。老人的教导对青年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影响,这位大学生回到学校后,不仅学习大有进步,而且也非常愿意帮助别人。在他的感召下,另外也曾服过民役的两个大学生和他一起,每年暑假组织一批养老院的老人外出旅游,这些老人中有的行走非常困难,有的还需坐轮椅,而他们时常背着老人,让老人旅游愉快。人们称赞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电视台还给他们颁奖。三位青年对观众说,老人需要爱,我们能为老人做一点事感到非常高兴。
伯尔克先生最后说,德国青年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主力军,服民役制度使青年人受到了锻炼,同时社会福利事业也因此而得到发展,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本报柏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