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女老板的热心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女老板的热心肠
本报记者肖荻
2月3日,在天津富豪王娱乐城大厅里,40多岁的私营企业春阳木器厂女厂长刘丽华,紧紧握着18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一年级学生郑铁民的手说:“我决定赞助和负担你上大学的全部学习、生活费用。如果你大学毕业后愿考研究生或出国深造,我也支援到底!”
说着,她把本学期第一笔赞助费用2000元交给了郑铁民。那个从河南农村历经艰辛考进哈工大的小伙子,此刻热泪盈眶……
刘丽华和郑铁民,素昧平生。去年底,刘丽华出差到哈尔滨,随手拿起半张当地的《生活报》,一篇题为《一个大学生的穷故事和窝心事》的文章深深打动了她。1993年9月,郑铁民考进哈工大。然而,这孩子来自河南新安县北冶乡碾坪村,一个连酱油都吃不起的穷乡僻壤。他家里又接连病死三位亲人:学习优秀的大哥患癌症病逝,母亲和奶奶伤心过度相继辞世,家中负债累累。铁民上大学后顿顿是米饭、咸菜。去年冬天,家里想尽办法花16元给他买来秋衣秋裤,怕哈尔滨冷,但棉袄却还没有着落。系里薛玲老师省吃俭用接济他300元。郑铁民的日子过得好艰难哪……
看到这里,刘丽华眼睛湿润了。她想起当年自己上中学时就经历过同样的艰难。60年代中期,刘丽华在哈尔滨六中上初中,由于家里弟兄姊妹七八个,连吃饭都困难,放学后要搞家务、带弟弟,学习落后了。这时,班主任王德芬老师每天放学后都把她带回自己家中辅导作业,吃完饭再让爱人把她送回家。这才使她获得好成绩。
从那时起,她就下了一个决心:什么时候我要有了钱,一定帮助为难的人上好学!刘丽华资助郑铁民上学的故事在哈尔滨和天津市引起强烈反响。当记者就此采访刘丽华时,这位女老板以北方人那种特有的豪爽和厚道回答我:“钱,要用到正根儿上!把教育搞好,国家才有希望。说到钱,我并非一点也不抠门儿,就在昨天,我还说服了两家来谈判时过分压价的外商呢!”
天津河西区教育局长告诉记者:春阳木器厂仅有3万元流动资金时,就出资1万赞助教学展示活动。去年全年该厂共出资6万元在春阳小学设最佳园丁奖励基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