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日美经济摩擦新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9
第7版(国际)
专栏:专论

  日美经济摩擦新热点
于青
今年二月在华盛顿的日美首脑会谈,细川同克林顿在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的议题上未能弥合分歧,最后不欢而散。分歧主要是在“客观标准”和“数量指标”问题上,这是日美经济摩擦的新热点。
新热点产生的背景是,冷战格局瓦解后,日美关系中经济问题上升到首要地位;在日美经济谈判方面,美方不再轻信日方的承诺,改为注重结果。因为美方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里美日间达成的三十多个经济协议收效甚微,但从美日汽车、半导体谈判的成功中却得到启发。现在,日本汽车对美国出口数量每年实行定量的“自主限制”;外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已接近日本应允的百分之二十。美方由此认为,在谈判中制定“可衡量结果的数量指标”行之有效。
细川与克林顿争执不下的话题,是去年七月日本前首相宫泽与克林顿会谈留下的。宫泽与克林顿当时同意,停止布什政权时期的日美“结构协商”,代之以美日“框架协商”(U·S·—JapanFrame—work Talks)。框架协商的内容分三个方面(见附图)。会谈达成的协议中写明:日本在各个领域的市场开放进展程度,将根据质量、数量的客观标准进行评价。关于“客观标准”的含义,美方解释为“客观标准依据数量指标,并且是将来的目标”;日方解释为“是评估过去市场开放实绩和过程的尺度”,并认为数量指标将导致管制性贸易。不同观点的争论,从事务级谈判持续到细川与克林顿会谈,都未找到妥协点。日美框架协商随之陷入僵局。
进入今年四月,情况发生变化。细川首相宣布辞职,日本政局动荡;克林顿政府的亚洲政策受到国内外的诘难,于是美官方根据日本现实情况修改以往的贸易政策。四月十五日,当时的日本副总理兼外相羽田孜同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在摩洛哥会谈。其间,美方就恢复框架协商拿出一个新提案。美方提出,根据去年七月美日达成的协议,框架协商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增加”日本的进口和参与日本市场的机会,希望把“从整体上增加”改写为“从各个领域增加”。美方还表示在数量指标和客观标准的争论上可以让步。关于客观标准,“部分地可以认为是过去的实绩,希望标明宏观的数值”。羽田孜当时对美方的新提案未置可否,一是因为难以马上理解美方的真意;二是因为日本国内首相宣布辞职后政局动荡,难以顾及此事。
羽田内阁成立后,日美双方加快了恢复框架协商的步伐。经过日美首脑两次热线电话和多次事务级磋商,五月二十四日,日美就恢复框架协商达成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有:框架协商的目的,是增加有竞争力的外国产品和服务对日本市场的准入和销售;用于衡量市场开放程度的客观标准不是数量指标;客观标准使用质量、数量两方面标准,具体内容在不同领域谈判中确定。显然,协议是双方都做出让步的结果。尽管如此,双方对客观标准解释的歧义仍未完全消除。
在框架协商的三个方面,日美双方对合作领域没有分歧;具体领域方面,双方同意六月初先行恢复政府采购、汽车及其零部件、保险业三个领域的谈判。日前,双方又同意追加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等五个先行谈判领域。宏观经济政策是左右框架协商进展的关键。日美双方都认为,解决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在于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为此,美国应努力提高储蓄率;日本应实行减税,以刺激消费,恢复经济,从而增加进口,减少贸易顺差。眼下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难点在日方,羽田政府的减税方案能否在国会通过,现在还不能断言。
日美双方希望框架协商尽快取得进展,为七月初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中的日美首脑会谈营造气氛。从近期看,框架协商前景有三种可能:一是七月初日美首脑会谈之前,宏观经济政策谈判和先行恢复谈判的三个领域都达成协议;二是宏观经济政策谈判和政府采购、保险领域谈判达成协议,但汽车及其零部件谈判僵持;三是宏观经济政策谈判未能达成协议,框架协商迟迟无进展。行家分析,三种可能性中,后两种均大于前一种。日美表示,框架协商不确定最后期限。但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坎特说,九月末开始调查“超级301条款”对象国的期限没有改变。由此看来,双方对框架协商并非没有紧迫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