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西进:鲁冠球选择风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西进:鲁冠球选择风险
本报记者高海浩新华社记者吴小波
农民企业家鲁冠球时下又成了新闻人物。
不久前,这位杭州万向集团总经理连获殊荣:“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和中国经济实业界“创业骄子”。几乎与此同时,他又宣布:万向集团决定向中国西部地区投资1亿元,实施充满风险的“西进计划”。
鲁冠球的“西进”立即引起人们关注。赞赏者有之,不解者也有之,更多的则是担心:
“这1亿元哪里不好投,干嘛看中边远的西部,会不会搞砸了?”
日前,记者走访这位农民企业家,话题便从这里开始——
    “西部农民不富,必将影响东部发展”
在许多朋友和同行看来,鲁冠球“突然”关注西部,实出意外。而鲁冠球说:“这绝不是心血来潮。”
“现在大家都在关心议论民工潮,民工潮为什么会出现?”言及此话题,鲁冠球显然已有一番思考。他认为,民工潮的出现,是因为西部经济尚不发达。作为西部农民,他们想尽快致富,必然要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机会。
“我年轻时,也十分向往城市生活。两次进城做工,都因为政策变化又回到了农村。”这位年过五十的农民企业家谈及自己的经历记忆犹新:“第二次从城里回到农村后,我终于悟出了一条,农民要富裕,不能依赖城市,只有靠农民自己。”
从几个人的铁匠铺起步,鲁冠球以坚韧不拔的创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现在,他领导的万向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企业,总资产高达8亿元,跻身全国企业经济效益500强。今年初,万向集团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全国乡镇企业最早上市的公司。“现在,许多城里人纷纷到我们农村来打工。”鲁冠球笑着说。
“西部经济要上去,不仅仅是西部的事。从民工潮给东部发达地区带来的人口拥挤、社会秩序、交通负重等许多矛盾可以看到,西部经济不上去,必将影响东部经济。西部农民不富,必将拖累东部发展。”
鲁冠球至今还记得,80年代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考察沿海地区,曾与他彻夜长谈,话题是发达的东部和不发达的西部如何联合。此后,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聘请他当理事,鲁冠球欣然接受。他觉得,作为东部农民企业家,他的事业注定将与西部的开发连在一起。
“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就在乡镇企业。而民工潮的出现,恰恰证明西部已有许多农民不再依赖土地,这是农村工业化的必要条件。”鲁冠球说,他的“西进计划”就是与西部乡镇企业结合,投入1个亿的资金,兼并、合资、收购、联合一批西部的骨干乡镇企业,开发新产业。
“这1个亿对整个西部开发来说,也许微不足道。”鲁冠球说:“我的愿望是,它能成为‘星星之火’,1个亿带活几个亿。对此我充满信心,因为农民之间最能沟通。”
    “西进,不是扶贫,而是机遇”
在“西进计划”的论证会上,有人对鲁冠球说:“如果要扶贫,送几辆汽车,捐几万资金,已是很大支持,干嘛要冒风险?”也有人提醒鲁冠球:以前,扶持西部搞了不少项目,较少有成功的。
鲁冠球却别有思路:“这次万向集团西进,不是政府动员去扶贫,而是企业自主选择。我是一个企业家,没有资格去施舍,我是去办企业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企业家看好中国,大量外资涌入?人家看中的是12亿人的大市场,有许多发财的机会。从东部看西部,结论也是如此。”
鲁冠球看到,在过去的10多年间,政策和地理的优势造就了东部地区的“凹地效应”,使许多东部企业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几万到几十亿的高速发展。现在,政策和地域优势正在消失,相反东部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面临新的矛盾:包括劳动力工资、土地价格等,投资成本增加,平均获利机会减少,交通运输日益紧张。而东西部差距带来的产业和市场的梯级差,恰恰蕴藏着大量的发展机会。以东部企业的灵活机制和经济实力,去组合盘活西部成百上千亿的存量资产,或许这正是东部经济和企业第二次腾飞的“起跳板”。
他对属下一再强调,西进必须完全按市场的手段来实施。1亿元投资要公开招标择优寻找合作伙伴、开发项目,并设10万元重奖,征集开发西部的良计妙策。
    “企业家要为改革发展分忧”
鲁冠球“西进”的消息发布后,迅速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何载副会长专门赶来杭州与鲁冠球共商西部开发大计。
西部经济界的反响远远超出鲁冠球的预料。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他的桌上已堆起300封西部来信,许多西部地区的政府官员和企业赶来洽谈,几十篇开发西部的献策论文从全国各地寄来。
此时此刻,鲁冠球没有陶醉。反而感到压力日重。“西进计划”万一失败怎么办?许多朋友不断问他,他也不断问自己。
“改革总要有人去冒风险。从办厂第一天起,我就随时准备付出代价,作出牺牲。”鲁冠球冷静地回顾说:“从只有7个人的打铁铺,发展到万向节厂和今天的万向集团,这十几年不知经过了多少风雨艰辛。就说搞股份制改造,从1984年就率先试点,几经曲折直到去年才达到规范化要求。因此,我们要理解改革的难处,更要为国家的改革大业分忧。”鲁冠球最后说:“我相信‘西进计划’能成功,这1亿元不会白投。”
熟悉鲁冠球的人都知道,他关注的已不是一厂一事的得失。近年来,他先后发表了80多篇经济论文,此番又以自己的思考和“西进”行动来探索东西部经济互补的新路子。
鲁冠球又一次超越了自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