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摆脱产品经济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2
第2版(经济)
专栏:抓住机遇振兴支柱产业

  一个覆盖面庞大、经济规模可观的支柱产业,却处于利润极低、效益很差的困境。究其原因,建筑业是一条腿踏在市场经济的船上,一条腿还拖在计划经济的船上,陷入“死价格与活市场”的矛盾之中,看来关键在于——
摆脱产品经济的影响
张树恩
毋庸置疑的支柱地位
提到建筑业,人们往往直接联想到盖房子,其实,这个产业的涵盖面极大。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从事勘察、设计施工、制品、维修等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提供住宅、厂房、仓库、办公楼、医院、学校、商业用房、水坝、窑炉、铁路、公路、桥梁、机坪及机械设备和管道的安装。
建筑业不仅覆盖面庞大,其经济规模也相当可观。就拿80年代来说吧,1981年到1990年,建筑业共完成总产值1.89万亿元,共竣工投产大中型项目1109个,城镇住宅竣工12.8亿平方米。到1992年,产值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值的9.3%。
建筑业之所以成为支柱产业,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产生了对建筑产品的旺盛需求。因此,在一定发展时期,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行产业。以我国建筑业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兴建大量工业、交通、文化、卫生项目及住宅外,还改建扩建了200多个城市和上千个县镇。在全国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中,60%以上为建筑业所完成。
由于建筑业可以吸收国民经济各部门大量的物质产品,所以,可以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据统计,每年建筑工程消耗的原材料占全社会总消耗的比例是,钢材约25%,木材约40%,水泥约70%,玻璃约70%,塑料制品约25%,运输量约8%。建筑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较大的就业容量。据统计,1949年,我国有组织的建筑队伍不足20万人,占国家职工总数的2.5%;到1992年,建筑业从业人数已达2702万人。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为社会提供积累,还是从为国民创造收入的角度看,建筑业都已具备了作为经济支柱的主要条件。从未来几十年看,我国经济发展对建筑产品的需求还很难达到饱和,因此,建筑业作为“朝阳产业”的地位还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
“两个口袋”和“资金空转”
要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首要的事情是解决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品价格严重扭曲,建筑企业利润太低,经济效益差,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利润达不到全社会的平均利润。在工交企业,人均留利不足600元的企业视为困难户,300元的为特困户。而1990年全国建筑业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人均创利只有257元。据调查,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是当地的骨干企业,全公司有6万人,一年的利润只有400万元,人均创利60多元。
建筑企业的利润这样低,原因在于国家对建筑业长期实行低价微利的政策。国家对建筑产品的价格实行定额取费,这样,建筑产品的价格实际上是定死的,而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使用的建筑材料价格、劳务价格却都是活的,是随行就市的。如此计划经济的收入、市场经济的支出,企业难以承受,许多为国家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陷入“死价格与活市场”的矛盾而不可自拔。据原上海市建工局的统计,该局所属公司年产值46亿元,利润只有7000多万元,人工、管理费一年超支达1亿多元。就是说,把利润全部贴给人工、管理费的超支还补不齐。再如水电十四局,用4年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为广东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因为工程合同是4年前签定的,4年中人工、管理费都涨价了,尽管业主给了适当的补贴,这个工程还是给企业造成了大约1亿元的亏损,仅人工费一项就亏损5000多万元。
建筑业的这种窘境,追根溯源来自产品经济的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投资体制是单一的,都是国家投资,所以,国家不希望给建筑企业过多的利润,而希望投资变成更多的固定资产。于是,建筑业变成了基本建设的附属品、“打工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这样的理论指导着我国的建筑业:建筑业赚了钱再交给国家,是国家左边口袋里的钱回到右边口袋,不创造任何财富,是资金空转,所以,建筑业不应当作为盈利行业。这种理论完全抹杀了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抹杀了建筑业作为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部门的地位。虽然建筑业几经改革,但“两个口袋”和“资金空转”论对建筑业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建筑工程中人工、材料、机械、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预算价格仍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建筑业的利润仍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
目前,国家正在制定支柱产业的相关政策,建筑业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首先要把它从计划经济的影响中彻底解放出来,在财税、金融、价格、社会保障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筑企业则要在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产品质量上苦练内功,配合相应的产业政策,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业运行机制。
(作者为中国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