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为了心灵的复苏——记全国劳改系统个别教育能手戴卫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心灵的复苏
——记全国劳改系统个别教育能手戴卫东
本报记者吴兢
上海市监狱有一个劳改犯小组,连续两年被评为监狱“五好小组”,两年来有21人次被评为“劳动改造积极分子”,13人被减刑,100余人次获得记功、表扬和奖励。
负责这个犯人小组的管教干部,年仅27岁,名叫戴卫东。
3100多人次的教育谈话,4500多条教育批语,400多天教育谈话记录,是戴卫东获得成功的最好注释。
1986年,毕业于上海市司法学校的戴卫东想当个法官,或者当上一名律师,却意外地接到了上海市监狱的录用通知书……
到高墙内来当一名管教干部,戴卫东虽然没有想到,但这里的工作很快就像磁铁般吸引着他那颗年轻的心。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罪犯走向新生,戴卫东一头扎进工作中,痴心钻研业务,遍寻改造罪犯的“良药”。
早在1988年,戴卫东从心理学书中了解到罪犯有“倾诉心理”,便灵机一动发明了《改造日记》。虽然仅是一本黑皮笔记本,但从此他和所辖的40多名犯人之间便有了交流渠道。最初,罪犯们并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戴卫东并不气馁,坚持天天逐本阅批,鼓励罪犯好好改造。连罪犯写的错别字,他也一一进行纠正。
在戴卫东真诚的感召下,罪犯们的《改造日记》越写越认真、越写越长。如今,戴卫东发明的《改造日记》,已在上海市监狱推广。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诚感人,是戴卫东成功的秘诀。
1989年,戴卫东管理的犯人中新添了6名聋哑人。身残与自卑导致了心灵的扭曲,6名聋哑犯人常常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与其他犯人发生争执。
为了消除聋哑犯人的排外心理,戴卫东走了一着妙棋:与他们一起开展学“说话”比赛!
戴卫东买来哑语书自“啃”,同时还虚心向懂哑语的犯人求教。
约定比赛的时间到了。犯人吕长根看到戴卫东熟练的手势,又惊又喜。法律和情感在两双手的比比划划中交流,吕长根服气了。他激动地打着手势:“今后我一定好好改造。”
对待不同类型的犯人,戴卫东总是潜心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求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40多岁的罪犯袁文舟,因利用封建迷信强奸妇女被判有期徒刑16年。他既无文化,又失去了亲人的关心,改造情绪低落。
戴卫东对症下药,决定从扫盲开始。他从当老师的妻子那里找来了一套小学课本,教袁文舟识字。
一年多时间,袁文舟认识了200多个汉字,现已能写简单的家书了。接到他的亲笔信,哥哥赶来看他。兄弟相见,袁文舟热泪盈眶。他说:“我要学文化、学技术,出去后靠技术谋生。”
1992年,戴卫东以其显著的成绩,获得了司法部“全国劳改系统个别教育能手”的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