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西藏高原上的羌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0-12
第3版()
专栏:

西藏高原上的羌塘
新华社记者 赵奇
在西藏北部,从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到唐古拉山脉的南麓,有一片最大的草原,藏族人民称作“羌塘”(藏话,北方荒原之意)的地方。它的总面积约占整个西藏的三分之二,平均高度在海拔四千五百公尺以上。住在这个地区的牧民,被称为“大牧民”,因为他们的牧场大,又过着纯游牧生活。
今年八月,记者访问了羌塘南部地区。站在冈底斯山的岭上向北看,在那海浪一般的层层银色的山岭间,都是广阔的草地,密密茸茸地生长着一种细叶耐寒的天然牧草。牧民们的黑色牛毛帐篷散布在水多草茂的地方,形成了许多个大小部落。一群群肥大的牦牛和绵羊、山羊放牧在各部落的附近。高原低陷区域构成了千百个内陆湖泊。西部的“唐拉错”(意为草原山之湖,地图上称唐古拉湖)湖边出产一些青稞,这是整个羌塘唯一的一块农业区,被牧民视为圣地。另外还有几个大的咸水湖,湖边都是好牧场。人们如果骑着快马把这些大湖绕一周,就要十天或半月以上。中北部无数的小湖,出产着取之不尽的盐、硷和硼砂。最北部约占羌塘二分之一的地区渺无人烟,成群的野马、野牛、野羊和狐狸在荒地上游荡。
当我进到羌塘雅巴牧区的一个部落时,常常看到头发蓬松、背着火枪的男人们在草地上骑马奔驰,也常常看到发辫上系着银、铜、珊瑚等饰品的女人们,赤着脚带着高大的牧狗赶着牛羊群。这种牧狗可以驱走野兽或赶回离群的牛羊。牧民们把我接进了帐篷,请我吃酥油茶和半熟的鲜肉——这是他们最好的食品,然后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地谈起来。
八月正是牧民们最忙的季节。今年雨水平常,没闹过兽疫,牛羊都很肥壮,羊毛已经刮过了(牧民每年用刀子把快脱的羊毛刮一次)。六、七月间到北部湖区取盐、硷的人们也陆续回来了。现在正是牛、羊产奶最多的时候。大清早,牧民妇女就在牛群里挤奶子,然后就成天在帐篷里用牛粪火煮奶,提制酥油。中午,帐篷前晒着白花花的奶渣,男人们在缝补帐篷和靴子,老人们敞开羊皮裘赤着臂在搓毛线,缝补毛口袋。不久,他们就要用牛羊驮起羊毛、酥油和盐、硷等,到雅鲁藏布江沿岸一带去换粮食、茶和日用品,准备度过漫长的严寒冬天。
辛勤的牧民们曾经勇敢地战胜了各种困难。为了保存冬草,夏季他们带着牛羊、帐篷迁到高地去放牧,忍受着冰雹的袭击,冬季又迁到低地,冒着凛冽的风雪赶着牛羊拨开深雪吃草。青壮年一年中有好几个月在遥远的路途中奔波,忙着取盐、换粮。当兽疫流行的时候,牧民们就赶起牛、羊四处躲逃。靠北部的牧民们为了留下帐篷附近草场度冬,常常到更北部荒无人烟的草地去临时放牧,有的还用火枪猎取野兽。在大风雪中,牧民们最爱唱的歌子是:“那怕风雪大啊!戴起我们的狐狸帽,身边的好伙伴啊!我的火枪像雷响……”过去,羌塘牧民的生活是极端痛苦的。解放前,他们生产的羊毛大部被帝国主义者以极低的代价掠夺走了,牧民们得到的粮食很少,有的一连几个月靠奶渣过活,一身羊皮裘一直穿到磨光了羊毛。
西藏和平解放后,国营西藏贸易公司两次和西藏商人签订合同,优价收购西藏的羊毛,使牧民们开始得到部分利益。最近已有大批羊毛从羌塘南运,雅巴牧区(约六百多户牧民)最近出售的羊毛即有一千二百多包,价钱也比过去提高了。今年由于社会秩序安定,“乌拉”(差役)减少,牧民们挖取盐、硷的也比往年多了,各部落都按照多年的习惯实行取盐互助,集中体壮的牛羊,取回了成百上千驮盐。牧民多尊高兴地告诉我,他取回的盐就可以换回半年的食粮。
访问辽阔的羌塘,时间显得太不够了,牧民们说,仅仅到几个大牧区走一下,也需要一年的功夫。当我在归途重新踏上冈底斯山岭上的薄雪时,北望这无边无际的草原,想起那些勤劳刚毅的牧民,不由感到我们祖国是多么辽阔伟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