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完整全面地展示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文集》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3
第5版(理论)
专栏:

  完整全面地展示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文集》简介
《毛泽东军事文集》编辑组
新出版的六卷本《毛泽东军事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录了毛泽东1927年8月至1972年12月期间撰写的军事电报、命令、批示、报告、信函和军事理论著作1612篇,267万余字,其中大部分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是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毛泽东军事著作集,具体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建历程和艰苦卓绝的光辉战斗历程,真实反映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生动展示了毛泽东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指挥艺术,较完整全面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和哲学思想遗产。
《文集》第一卷收入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著作247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创建新型人民军队,以及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艰难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在《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湖南运动大纲》、《湖南秋收暴动要有军队的帮助》等文稿中明确提出了将农民暴动与军队帮助结合起来,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毅然率领起义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退却,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文集》收入的《给湖南江西省委转中央的信》和1929年3月20日与4月5日红四军前委两次给中央的信等文稿,比较集中地探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和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1930年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发表,则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在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他在这时提出的确立党对军队的坚强领导,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要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加强政治教育,建立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的关系等一系列重要原则,从根本上划清了红军与一切旧军队的界限。1929年6月14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是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文献,它阐明的新型军队的基本原则,为《古田会议决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集》全文发表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系统总结了红四军诞生以来的建军经验,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在艰苦的战争实践中,毛泽东探索和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原则。从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和朱德等一起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著名的“十六字诀”,到反“围剿”作战中制定的以“诱敌深入”为核心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文集》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在反“围剿”和战略转移中,毛泽东在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等方面又提出了许多重要作战原则。
作为红军十年血战史的总结,毛泽东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完备的理论形态系统阐明了上面提到的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并且提到哲学的方法论的高度。这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
《文集》第二卷收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文稿244篇,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持久战以及游击战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不仅对八路军、新四军的出动和战略展开及作战作了详尽的部署,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就全国抗战战略指导等问题不断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建议。《文集》中《为日军进攻卢沟桥致蒋介石电》、《对国防问题的意见》、《关于华北作战的战略意见》、《关于太原失守后华北战略部署的意见》等文稿比较突出地反映了这一内容。
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充分论证了抗日战争必须采取持久战的总方针,它对于中国人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于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毛泽东在《关于红军作战的原则》等不少文稿中作了充分的论述,它对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中军队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保证我军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军队建设工作所作的系统总结和精辟论述,把中国共产党的建军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正确处理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是《文集》第2卷的一个重要内容。抗战初期,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共同支撑华北抗战局面,有一部分国民党军一度归八路军指挥,对这部分国民党军毛泽东在给朱德、彭德怀等人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应采取爱护协助态度,不使他们担负最危险的任务,不使他们给养物资缺乏”(第70页)。又指示:“对于友党友军及地方当局某些弱点,应采取善意的批评与建议,避免讥笑与讽刺”(第130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当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制造反共摩擦时,毛泽东制定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斗争的政策和策略。规定对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军事上采取防卫立场”,“政治上强调团结抗日”(第567页)。正是由于毛泽东领导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才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文集》第三、四、五卷收入毛泽东解放战争时期文稿902篇。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文集》收录的这时期的文稿,突出地反映了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作战指导和指挥艺术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1.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出发,适时作出战略决策,提出新的战略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方针和方法。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准备全面内战的方针,毛泽东提醒全党全军不失时机进行战略转变,这主要是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和实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调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依据敌我力量对比和战争初期我军作战经验,制定了内线作战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重大胜利。在敌之重点进攻已处强弩之末,但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上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人民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历史性转变。从1948年秋起,他不失时机地指挥我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此后,毛泽东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不为蒋介石玩弄的“和谈”阴谋所欺骗,不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威胁,及时作出向全国进军、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决策,粉碎了蒋介石凭借江南半壁河山重整军备、卷土重来的迷梦,并迫使帝国主义知难而退,未敢实行武装干涉,夺取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战争发展要求和适应不同战场具体情况的作战指导原则。战争初期,根据国民党军在美械装备下战斗力一般增强的情况,毛泽东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与此相一致的是坚持歼灭战和运动战的指导思想。在作战指导上,对敌情严重地区,强调要持重伺机,不求急效,诱敌深入。进行战略决战时,强调敢于夺取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敢于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毛泽东在《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中概括的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即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全部作战指导原则的集中体现。
3.机动灵活,善于调动敌人,创造战机,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一切随敌情、时间、地点的变化而灵活处置,这是毛泽东指挥艺术的鲜明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稿,还反映了毛泽东军队建设思想的新发展。
《文集》第六卷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2年12月间毛泽东文稿219篇,主要反映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继续实施战略追击,解放全国大陆和一些重要岛屿包括向西藏进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等内容。
毛泽东非常重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国防军,指出:我们现在已经进到了建军的高级阶段,也就是掌握现代技术的阶段。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建立一支强大海军和强大空军,组织良好的后勤系统。他下决心组织尖端武器的研究试制工作,提出要发展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与军队现代化装备相适应,他要求军队建设正规化,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培养“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第314页)。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上的升华,它在革命战争实践中产生,又随着革命战争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向前发展。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文集》,深刻领会和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自觉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国防建设、军队建设的理论为我军的指导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