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一场调地风波引出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4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汇报

  一场调地风波引出的思考
本报记者闻佳平
5月,辽阔的冀中平原满目苍翠,田野尽染。然而,记者在河北河间市留古寺镇后留古寺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4000多亩耕地一片荒芜。
这是一场调地风波留下的“后遗症”,当后留古寺村村民赵同心等人到本报反映有关情况时,记者绝没有想到问题竟会如此严重。
调地起风波
后留古寺村是河间市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一个村子。1981年,村里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全村3293人,耕地8765亩。十几年过去了,由于建设用地、住房占地等原因,村里的耕地减少了1600多亩,人口却有增无减,耕地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家庭人多地少、地多人少以及水、旱地占有不均等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对全村的土地进行调整,并制定了“就近耕种,指定到户”的调地方案。在调整水浇地过程中,由于部分村民有意见,用了4个月的时间才勉强将水浇地2850亩分配到户。1994年春节过后,当村里着手对旱地进行调整时,又引发了大部分村民的不满。村民提出,调地方案没有经村民讨论,不合适;指定性的调地方法容易发生随意性,不合理;调地过程中村干部带有明显偏向,不公平。因而要求重新调整。但村干部以水浇地已分配到户并种上小麦为由,坚持原定的调地方案。村干部与村民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形成地调不了,庄稼也种不下去的严重局面。
症结在哪里?
后留古寺村的调地方案最初是经过镇党委、镇政府同意的。在村民提出不同意见后,镇里在没有深入了解群众意见的情况下,就简单地维持村里的调地方案,使村民对镇领导也产生了意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村干部在调整土地过程中确实没有与村民共同商量,而且在给农户分配耕地的面积、位置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村干部沾亲带故的,一般都能多分地、分好地。
后留古寺村的问题发生后,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5月初他们便成立工作小组,开始调查。
工作小组多次深入到村民中听取意见,很快弄清楚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市委副书记崔百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里明文规定,调整土地必须在村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地方案必须经村民讨论同意,报镇党委和镇政府批准,由市委农工部批复后方可实施。而后留古寺村的调地方案是由几个村干部碰头后制定的,镇里拿出的也只是口头意见,市里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如果村干部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分地时公道合理,这场风波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工作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5月9日,经河间市委常委讨论通过关于后留古寺村土地调整问题的处理意见,否定了后留古寺村原来的调地方案,提出了一种“双管齐下”“两步并走”的临时措施:
1.所有土地退回到调地之前,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重新调土地,在种麦前全部调完毕;
2.全村耕地在种麦前实行临时承包的办法,按目前情况区别对待,全部放包到户,临时承包时间从承包之日起,到10月1日止。
应该说,这个临时措施,既可以满足大多数村民的要求,又可以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合理可行的。但是,由于村民在与村、镇两级组织的对立情绪中一时难以转过弯来,这个措施也没有贯彻下去。协商求共识
市委工作组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后,于5月19日在后留古寺村村委会小院召开了有干部、群众参加的座谈会,村民来了200多人。会上,村、镇、市三级干部对前一阶段的调地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说明,并作了自我批评。
村民们从村干部提出的调地方案为什么不合理、如何调地才合适等几个方面充分地发表了意见。
大家都心平气和,摆事实,讲道理,干群之间加强了了解,最后形成了两点共识:1.为了不误农时,尽快耕种已荒芜的4000亩旱地;2.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新的调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调地办法,并组织实施。
会后,许多村民议论说,这样的会在后留古寺村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通过座谈,群众充分表达了意见,理明了,气顺了,是非也就弄清了。
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文通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有信心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个问题处理好。”
引出的思考
据日前了解,后留古寺村的调地风波已渐趋平息,7000多亩耕地中的绝大部分已放包到农民手中。那么,这个村的干部应当从这场风波中,总结哪些经验教训呢?
掌握政策,办事公道。村党支部、村委会是本着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愿望来调整土地的,但结果为什么会事与愿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按照市里调整土地的规定办,在调整农村土地这个政策性很强,又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上简单从事,没有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失之于不够公平合理。
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应当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后留古寺村干部仍然习惯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而对农民维护自身利益的要求认识不足。村党支部书记秦忠怀、村委会主任周在香都是从60年代起就担任村干部的“老基层”,一直在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但是,他们高估了村干部的作用,低估了村民的情绪,这也是导致调地风波的一个重要原因。
尊重群众,取得支持。如今,信息社会突破了城乡之间的樊篱,当代中国农民已经或正在走出“小农意识”,他们走南闯北、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农村和农民进步的表现。尊重他们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农村基层工作就会容易得多。
化解矛盾,增强团结。村民委员会是农民的自治组织,这是《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赋予的法律地位。既然是村民的自治组织,农村事务就应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村委会的决议就应该充分表达村民的意愿。农村基层组织应该从过去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对待干群之间、村民之间出现的矛盾,应采取多做政治思想工作和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化解矛盾,增强团结的办法去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