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平实的激情——电视片《中国农民》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5
第8版(副刊)
专栏:

  平实的激情
——电视片《中国农民》观后
秦晓鹰
16集电视片《中国农民》最近问世了。这部电视片完全跳出了同类作品的模式,创造了一种与其所描述的对象——农民特有的风貌相适应的风格。概括起来就是:平实的激情。
如果我们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纵向地加以浓缩,当然可以看到山呼海啸般的农民运动,也能够很容易地感到中国农民的巨大作用,犹如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大画卷。相反,如果我们去观察在同一时空中农民生活的横剖面,我们看到的父老乡亲又是那样地平凡、朴实、淳厚,衬着关陕风物与江南风情,眼前呈现的是一幅恬淡的水墨画。电视片《中国农民》既没有刻意追求那种史诗般的纵向浓缩;也没有滑向品玩田园诗式的横向铺展;而是在平凡平淡和朴实厚实的表象下,揭示出当代中国农民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嬗变。平实是农民的基本精神特征,嬗变是农民在改革开放年代的总体趋势。抓住了这两点,这部电视片就找到了准确的视角,也找到了应有的风格。
众所周知,中国农民在16年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功不可没。是他们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首创行动拉响了经济体制变革的第一声汽笛;也是乡镇企业像一支突起的异军在国民经济这个大棋盘上出车跳马,显示出勃勃生机;还是他们把在半自然经济中就有的小商品交换与现代市场经济实行了对接,产生了令人瞠目的强烈社会效应……但是,如果《中国农民》仅仅把这些事实作为内容选择,记述一个又一个乡村、村镇、企业的今昔变迁发展,它就会落入一般化的新闻纪实报道的窠臼,而无法成为一部有力度的作品。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创作者又一次做了准确的选择。那就是选择了在当代中国农村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农民群体在人文意义上的深刻裂变。现代观念随着现代生活在迅速地孕化生长,但传统意识又不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一下子改观。新旧并存的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立体交叉”,使当代中国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也变成了“立体交叉”。《中国农民》的创作者们正是因为十分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交叉”、这种不和谐的交响,并用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加以放大和分析,才使这部电视片既变得色彩纷呈、生动真实,又使观众感叹不已、陷入沉思。
在《阴阳无极》这一集中,我们看到这样的一组画面:在西安郊区,面对招来天下客的秦俑市场,下和村的婆姨们把制作旅游工艺品作为致富之道。她们学会了商品货币交换、学会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规则,也在闹了无数笑话之后开始结结巴巴学说着外语。于是,往日为了排遣闺中寂寞、补充农家生机的乡土工艺品也就成了下和村的摇钱树、聚宝盆。按一般的电视片编导程序,故事到此已十分完整又颇有可视性。然而,《中国农民》把镜头继续延伸到这些闯荡市场的妇女们家里。这一延伸就出现了一个“新天地”,一个更深刻的内容:在她们家中,妻子与丈夫由于经济活动的不同,而倒换了位置!瞧,就在女人们在摊位上吆喝叫卖的时候,男人却在洗衣、做饭、看孩子。接着,锲而不舍的编导们仍要挖下去。于是,镜头便对准了两对夫妻,采访者问他们:“像你们现在这样,那么由谁来当家呢?”明明是挣大钱的妻子们或模棱两可,或避而不答。解说词此刻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女人都不承认自己当家,尽管她们已经成了这地方经济生活的主力。她们乐于把男人捧在前面,才能心情舒坦地在实质上当家作主。这不单单是美德,还藏着一种根源久远的原因。”直到这时,这一集才接近了尾声。层层剖析,步步升华,让观众在看似平实的画面后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