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武钢“减肥”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6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12)

  武钢“减肥”记
本报记者龚达发
编者的话
武钢的经验值得重视。由12万人“吃一锅钢铁饭”,分离出去7万人,另起炉灶,形成多个独立的商品经营者,带动了武钢的全面发展。他们制定的方针对路,工作做得细,平平稳稳地办了一件大事。
列宁有一句名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我们的国有企业,过去按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后,形成一种模式,就是大而全,生产经营、生活服务,应有尽有,都包起来。这是中国厂长比洋厂长难当的重要原因。这种体制在过去的历史时期,为发展生产、稳定职工队伍,起过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虽是一个考核经营水平的指标,但很难按这一指标管理大而全的国有企业,最大的难题就在于人多没办法。企业的产品产量在不断增长,但人均产量却很少,很难同发达国家的企业比劳动生产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就像武钢那样,从一个庞大的体系中,分离出若干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商品生产经营者,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创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应有的高劳动生产率。               
今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钢铁公司正式成为境外上市公司。这意味着武钢这个计划经济造就的“钢铁巨人”,正式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香港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发表社评说:“武钢的改革,将是大陆企业加快走向市场化经营的信号。”
武钢是怎样大步走向市场的?
12万钢铁大军是气派还是虚胖?
——重新认识自身
改革开放十多年,全国300万钢铁产业大军,创造了过去几十年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钢铁产量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总产量居于世界前列。欢欣鼓舞的同时,却又面对一个难堪的数字——人均年产钢20余吨,与发达国家还有数十倍的差距。
1993年上半年,钢材大批进口也给我们上了一课:谁有高度劳动生产率,谁就占领市场。
武钢曾经有过辉煌:35年累计实现利税200多亿元。然而,辉煌的背后是“肥胖”。12万职工构成一个齐全的小社会:从采矿、冶炼到轧钢,从科研到机械制造、检修、能源交通、建筑,从幼儿园、学校到医院、疗养院、宾馆、食品厂,各成完整的体系。
计划经济、产品经济的模式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12万职工中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只有2.7万人,而能源、动力、运输、机关有2.2万人,矿山、基建、文教卫生、生活后勤7.18万人。如此庞大的非钢铁生产系统每年“吃”掉武钢数亿元的利润,直接后果是: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均年产钢40吨;大量设备闲置,拥有万余名职工、近2亿元固定资产的武钢机械制造系统,利用率不到一半;经营弹性差,1992年非钢铁收入只占总收入4.7%;企业后劲乏力,经济效益增长速度由“七五”年均递增9.2%,降到1991年的5.2%。
现任冶金部长刘淇在任武钢经理时坦陈其弊:10多万人,好像很气派,恰恰说明生产率低下!
数万人脱离母体,如何分流?
——不能简单做“减法”
“减肥”充满痛苦和风险。通常的惯例是:大裁员。这样简单容易,却把矛盾推向社会,现实不允许。
熊掌和鱼可不可以兼得?武钢大胆作出选择: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组生产要素。
1992年8月开始,职工总数60%的非钢铁生产部门陆续从武钢母体“剥离”出来。按照经济、技术特点和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分别组建矿业公司、冶金设备制造公司、经营开发公司、企业发展公司等4大公司,以及检修公司、建设公司、耐火材料公司、交运公司等4个专业公司,分别授予法人地位或法人代表授权委托地位,并以承包形式与武钢确定利益关系。这些“剥离”后重组的公司从封闭走向开放,既面向武钢进行专业化协作,又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第三产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最终以独立法人的身份,成为武钢集团的成员。一年多来,没有把一家亏损企业推向社会,没有轻易解雇一个工人,顺利“剥离”、分流了7万多人。
在“剥离”辅助单位的同时,主体厂和公司机关也通过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分流富余人员5543人,其中机关分流达30%,主体厂分流10%。
短短一年时间,困扰武钢几十年的12万人同吃“钢铁饭”的历史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同是武钢人,不吃一样饭”。3万人的矿业公司,“剥离”后的第一年就转移5000人,办起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27家工商企业,创多种经营产值近亿元,减亏4300万元,职工收入增长40%。建筑公司除完成主体厂建设改造任务以外,还在京九铁路等重点工程大显身手,今年又打入浦东、三峡建设工程。
武钢实现的不仅是“消肿”,而是“新生”。
“减肥”时的阵痛,怎样化解?
——无痛分娩的启示
“减肥”、“剥离”、分流这么多人,会不会引起大的波动?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要说一点波动也没有那也不是事实。5000人的建筑公司一听被“剥离”,许多人怅然若失,过去武钢建设一砖一瓦,无不浸透了他们的血汗。矿业公司被“剥离”的消息使整个矿山像开了锅。有人当面责问武钢领导:60年代武钢年利税3亿,矿山占1亿,那时为什么不“剥离”?有人骂娘:如今矿山老化武钢甩包袱!
党委一班人来到矿山,下矿井串车间,与工人干部促膝谈心,一方面充分肯定矿山过去为武钢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告诉大家,由于矿山资源减少,采矿成本逐年增高,年亏损数亿元。3万人搞矿石,不仅武钢负担不起,矿山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
涉及数万人的切身利益,决策者如履薄冰。大家形成共识:“扶上马,送一程”,把“剥离”的阵痛减轻到最低程度。
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剥离单位新增工资3年内给予补贴、补贴额逐年递减;剥离单位的职工保持武钢户口,保持档案工资,退休以后保持武钢待遇。对分流职工也分别情况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补贴。这些优惠条件减轻了改革的“震动”。
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通过“剥离”、分流,武钢主体更加精干。直接从事钢铁生产和管理的只剩四五万人。去年钢、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12%和6.68%,人均产钢由40吨提高到93.4吨,销售收入增长30.6%,利税增长34.4%。非钢铁收入由上年的4.7%上升到7.2%。
过不了几年,武钢人均产钢将达到200—250吨,年销售额达30亿美元以上,其中非钢铁收入占20%。那时,武钢将以雄厚的实力闯进世界500家大企业行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