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情憾吕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6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情憾吕梁
新华社社记者杨玉良新华社通讯员牛廷相
5月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以《拍卖“四荒”使用权换来农民积极性》为题介绍了山西吕梁地区的经验。这个经验的形成,也凝聚着两个普通农民的心血。
已经整整6年了,又是表兄弟又是连襟的武润锁和杨凤平一次也没回过山区那贫穷的家乡——山西省中阳县沙焉村。这天——1990年的清明节,相约着回村给祖宗扫墓。
武润锁领着一个建筑队,杨凤平办起一家汽修厂,两人这次可是衣锦还乡了。这是沙焉村吗?武润锁和杨凤平搓揉着各自的眼睛。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一孔孔散布在各处的土窑洞,顶漏门塌;原来修造的水平不高的梯田,堰倒土流,成了一面面光秃秃的荒坡……这时,74岁的延润保老人颤悠悠地从一孔破窑洞里走出来。老人一见他们,就难过地说:“穷山留不住人呀。这几年,全村45户人家就搬走了15户。”
武润锁眼睛湿润了,杨凤平的泪水刷刷地直往下掉。武润锁声音颤颤地说:“看到咱村变成这个样子,咱富得不安呀。”杨凤平哽咽着说:“哥,这里再穷,也是生咱养咱的地方,咱不能让沙焉村这么毁了。”武润锁把眼泪一擦,呼地从地上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对,你说的对,咱在外面挣钱,不是只为自家过好日子,要是只为自家,就愧对乡亲,愧对家乡的这山山沟沟!”说罢,这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农民,心里涌起一股热浪,连口水也没喝,就直奔山上。
沙焉村可耕种的坡地有700多亩,由于连年大旱,坡地打不下粮食,已有500多亩弃耕变成荒地。全村荒山荒坡面积2200多亩,这些年未栽一棵树,依然光秃秃的。这一天,武润锁和杨凤平从这座山走到那座山,从这道梁走到那道梁,越看心情越沉重,越看治理改变穷山恶水的愿望也越强烈。最后,两兄弟站在山顶上,商量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办法:决定先承包全村300亩坡耕地,在这些土地上试验栽植果树。1992年5月,他们又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用自己的钱买下全村所有荒山荒坡的使用权,让全村农民以耕地入股方式,组成一个农业开发合作实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山沟进行改造。沙焉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脸上泛起了喜色。武润锁的妻子名叫慕拴娥,杨凤平的妻子名叫慕月平,慕拴娥和慕月平是一对同胞亲姐妹。丈夫们把弃工务农的事一直瞒着她们。姐妹俩商量了好一阵,决定等他们回来问个明白。过了几天,武润锁和杨凤平回来了。两个家庭都像着了火,姐妹俩又哭又闹,慕拴娥哭着数说武润锁:“那穷山是好治的?你是拉着凤平往火堆里跳呀!”慕月平哭劝着杨凤平:“这份家业来的多不容易,咱好好过日子多好,何必非操那份心呢?”一连好几天,姐妹俩把兄弟俩挡在家里,就是不让出去。可是,武润锁和杨凤平说啥也不回头,硬是要把钱用在改造家乡的面貌上。姐妹俩一看这两个男人铁了心,也就由他们去了。
为了坚定改造家乡贫穷面貌的决心,武润锁和杨凤平破釜沉舟,一个卖了建筑队的设备,一个卖了汽车修理厂,一起住到了山上,带领着村民们起早贪黑地干了起来。1992年,他们花了28万多元安装了抽水设备,从几公里的山下河滩把水引上了山顶,栽了380亩优质苹果树,160亩优质梨树。1993年,又投资20多万元,整修了近1000亩坡地,栽种了150亩仁用杏树,250亩优质核桃树,在荒山上栽了几百亩油松。经过三年的时间,他们终于把全村的坡坡岭岭,沟沟岔岔栽满了树,使沙焉村完全变了模样。
武润锁和杨凤平的壮举,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在吕梁山区传开。吕梁地委书记姚新章和行署专员冯其福来了,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来了,总结他们的经验。许许多多这几年先富起来的农民心灵深处受到撼动,也纷纷学起他们的榜样来。地委和行署提出拍卖“四荒”(即荒山、荒坡、荒沟、荒滩)使用权,加速治理“四荒”速度的决定时,500里吕梁山立时沸腾起来了。
看到家乡的巨变,看到吕梁山区的变化,武润锁和杨凤平风趣地问慕拴娥和慕月平姐妹俩:“那钱没白花吧?”慕拴娥和慕月平也总是说:“看把你们美的!”(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