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公仆本色——记甘肃省榆中县委副书记杨富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19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廉政之光

  公仆本色
——记甘肃省榆中县委副书记杨富荣
李广和马东伟范耀庚
在甘肃省榆中县,人们相互传颂着县委副书记杨富荣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平凡而感人的事迹。人们对杨富荣的评价,早已浓缩成了一句朴朴实实的话语:“他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杨富荣1969年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杨富荣始终坚守一条原则:日子不管怎么苦,自己和家人绝不占公家的一点点便宜;权力只能是用来为公家办事的,为共产党、为老百姓办事的。
他在当党校副校长时,有一次,老杨发现从单位带回家的20多页稿纸不见了,便追问两个女儿。女儿深知父亲的秉性,红着脸不敢承认。杨富荣在气头上骂了两个宝贝疙瘩。稿纸交出来了,上面已写满了作业题。事后有同志埋怨老杨做得太过分,杨富荣则说:“我这是对娃们负责啊。小时候占公家两张纸的便宜,长大了就可能占公家的票子。我这是让娃们学好!”
1991年,杨富荣的小女儿参加中专预考,成绩距分数线只差0.5分。平日勤奋老实的女儿眼巴巴地企盼着分管文教的县长父亲能替她说上一句话。可杨富荣连眼皮也没眨一下,反而打电话指示招生办:不管是谁,都要严格按照预考分数线录取。
在杨富荣看来,原则比人情更高、更重要。他的一些亲戚发牢骚说:“我们杨家说没官嘛,有官;说有官嘛,一点光都沾不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杨家形成了一个规矩,对拎包拿礼来求办事的,一律称“老杨不在家”,并谢绝进门。有一年春节,一位亲戚拿着礼物来杨富荣家拜年,寒暄之后,她提出请老杨帮忙将在乡下工作的丈夫调进城里。老杨诚恳而严肃地对她说,如果是为走亲戚、拜年来的,礼物我收下;如果是为走后门办事来的,礼物你拿走。这事不符合政策,我也办不成。事后,老杨特意打发女儿给这家亲戚回了礼。

杨富荣的“老三样”是出了名的,那就是洋芋疙瘩、洋芋面片和汤面条。每次下乡调查、指导工作,吃饭时老杨总不外点这三样,而且吃完就掏钱。他常说:“基层很困难,没钱,咱哪里忍心大吃大喝啊!”
那是1992年冬天。县博物馆馆长李维贵和老杨一块到北京,为县里的珍贵文物保护申请一笔资金。领导建议杨富荣他们乘飞机到北京,可杨富荣坚持坐火车,他想:县上财政不宽裕,文教、卫生各方面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路远了些不算什么,苦一苦自己,能省一分就省一分吧!就这样,两人带着家里烙的十几个大锅盔和一瓶咸菜出发了。
当时,他身为一位副县长,到北京办公事,起码该住一个像样的招待所吧。可老杨一算帐,一般的旅馆每天每人要花20多元钱,两人睡一晚上就相当于1个农民3个来月的口粮,不能住。比较来比较去,两人终于确定了一家地下防空洞改建的招待所,一晚上才收8元钱。那招待所是清一色的大房子,每间房沿墙排着6张大木床,既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卫生间。
北京的公共汽车十分拥挤,由于办事要去好多地方,再加上人地生疏,李维贵想提醒老杨坐出租车方便些。话刚出口,杨富荣就火了:“你们博物馆是穷单位,经费这么紧张。你这个老李,尽出瞎点子。”就这样,两位瘦小的中年人东倒西歪地挤了十几天的公共汽车。
办完事要回去了,同住了十几天的外地采购员才知道老杨是一位副县长。他大为惊奇:“别说县长,就是我们那个国营小厂的厂长也不可能住这样的地方。共产党里有老杨这种官,老百姓服!”

杨富荣一直认为,为老百姓办实事才是共产党的好干部。1988年秋,分管教育的他,了解到全县的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较低,便果断决定在全县开展教育督导工作,并亲自下乡督查。县里公车紧张,他就先坐班车到最远的乡,然后再骑自行车或步行,一个乡一个乡地督查。杨富荣就这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全县28个乡中的17个乡的几十所中小学。县教委的同志说,老杨这股工作劲头,简直跟行军打仗一样,年轻人跟着都吃力。
杨富荣十分注重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每到一个地方,他既不去学校安排的小饭馆吃饭,也不到乡政府去住,而是一头扎进学校,吃住与教师们在一起。对老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乃至早、晚自习的情况,他都逐项检查。
扎扎实实的工作,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榆中是甘肃省较早并有效地开展国家教委提出的教育督导工作的县。5年来,全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大中专录取人数连续在全省名列前茅。1992年,全县的入学率、毕业率、升学率分别达到95%、98%、90%。
老杨分管的计划生育工作也起色很大。1992年,榆中县的计划生育各项指标都属全省优秀行列,获得了国家计生委颁布的求实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