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乡村新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5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乡村新潮
山旮旯也有打工妹
郑流年
来到闽南山区永春县美岭村,这里的变化令人惊奇:1980年以前,这里还是人均收入仅70元的特困村,而1992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村党支部书记、省劳模苏新添介绍说,前年以来,赶上开放大潮,他们投身经济大海,办起了纸箱厂、茶叶精制厂,买了邻县一家亏损的国有胶合板厂的全部机械设备。纸箱厂投产3个月,创产值400万元,包揽了县里半数以上的芦柑包装箱;精制的闽南水仙茶已通过厦门外贸出口创汇;胶合板厂经过技改,产值比以前翻了一番多,逾千万元,产品销往河南、山东、上海等地。
过去,美岭人迫于生计,经常浪迹江湖。如今,山旮旯也来了打工仔、外来妹了,这个410人的偏僻小山窝,外来劳力达500多人。在纸箱厂,我们和一群打工妹聊天,一位叫林美芳的姑娘告诉我们,她原在厦门一家生产旅游帐篷的合资企业当车工,去年底方转到这里打工,挣钱不比厦门少,食宿条件倒比厦门好,虽是山沟沟,但空气好,人亲近,文化生活也不错,她很喜欢这地方。
山坞巧做活生意
齐振松
1988年,地处山坞里的浙江开化县封家镇曾为常山微生物总厂提供15万袋金针菇。农民们很快掀起了一股“金针菇热”。
然而,当地加工企业能力有限,对这么大批量的金针菇难以“消化”。
在困境中,有几位青年农民遇上来自江西的收购商上门收购金针菇,感到金针菇还是有人要的。他们试着采摘了一小批鲜菇,运到杭州、嘉兴等地去销售,结果,一路虽然损耗严重,但仍获利。
吃一堑,长一智。江浦良等3位青年农民意识到,发展生产首先要找准市场,生产经营方式也要改进,灵活多样。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他们把发好菌丝的培养料1.7万袋运到杭州市,就地发菇,就地采摘,就地销售,短短3个月净赚1.5万元。
封家镇的“金针菇热”又起了。菇农们受江浦良等人的成功经验启发,到大中城市去闯市场。今年,9个行政村200户农民栽培了120万袋金针菇,其中100万袋即将运抵上海、苏州、杭州等10来个城市,就地产菇,就地销售。
“无主菜摊”一条街
吴汉时
广西蒙山县黄村乡新开村有一条街,大约200来米长,6米左右宽,当地人称这是“无主菜摊”一条街。村民将需要出售的瓜豆蔬菜等,都一把把扎好,叠在篮子或篓内,并在旁边挂置一个竹筒。谁买菜,只要把5分或一角钱塞进筒内,即可大大方方地拿走一把菜,绝对没有人说你偷菜。当然,也没有人不放钱就拿走菜的。
“无主菜摊”一般是在商店门口或街道两旁摆着,整齐划一,绝不影响市容、交通。买菜者既不用“讨价还价”,也不消“斤斤计较”,真正的你肯我愿,买卖公平,卖主也不费工夫,做完农活才来收摊。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新开村的村风民风不错,不然这“无主菜摊”是难以保持百几十年不变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