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两位县委书记的名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1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两位县委书记的名片
刘鲜日
当记者走南闯北,接触的人多,于是收集名片便成为一大嗜好。前两天整理近段收集的名片时,偶然发现有两个县领导的姓名完全相同:一位是华东某发达地区的县委书记,姑且称之为A;一位是中部某落后地区的县委副书记,在此称之为B。
A书记所在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了2000元,但仔细阅读他的名片时,发现他家里的电话还只是一个分机。B书记所在县的农民人均收入不到700元,而他的名片上却印有家里的国内国际直拨电话和“汉显BP机”的呼号。
这点对比当然不能说明什么深层次的问题,只是联想起另外一件事,使记者不能不有感而发。
去年的一天,我们到B书记所在的县去采访一个穷山村,恰好下午村里要通知开个村民大会。中午时分,忽闻远处频频传来打铜锣的声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铜锣,就是这个村子的“现代化通讯手段”。据说,前些年这里家家都有个小喇叭,有什么事在村广播站发个通知便会家喻户晓。这几年,村里的广播线和电线杆经风吹雨淋都被毁坏了,村里拿不出钱来修复,村民们再也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每逢村里有急事,就找回从前用过的铜锣,重新又回到了“打铜锣的年代”。
据记者了解,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这个山村并非无资源可开发,人也勤劳,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消息闭塞,农民还弄不清市场是怎么回事,找不到致富门路。甚至连种什么好,养什么赚钱,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如何变化也常常弄不清,缺乏应有的信息。如此,贫困状况也就年复一年难以改变。
对于贫困地区尤其是粮棉主产区的农民来说,让农民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的手段不外乎订报、看电视、听广播等几项,从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看,恐怕听广播更切合实际。这不仅因为广播的普及面广,识字不识字都能听明白,而且,政府也能通过广播及时把信息传达给农民,以引导他们的生产和经营。
我想,B书记所在的县的领导在经济还很落后的情况下首先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武装了自己,如果真正能把这些工具实实在在地利用起来,广泛摄取各方信息,为县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当然我们无话可说。但如果配备这些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县里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关系不大,仅仅是为了领导机关的“方便”、气派和威风的话,就值得三思了。
近段时间,购买使用“大哥大”又成为少数地方领导甚至领导秘书追求的热点,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是否同样也需三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