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调余补缺互助互利——德国农业合作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2
第7版(国际)
专栏:世界农业

  调余补缺互助互利
——德国农业合作印象
本报记者徐步青
德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形式,95%农户的土地面积不足50公顷。一般来说,农户土地面积小,资金不足,是不利于实现机械化的,但德国农业却已机械化。在这方面,遍及全国农村的近万个各类合作社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
农机合作组织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合作社。目前德国农村有3种农机合作组织形式。一是“农机合作社”,它本身不拥有农机,而是利用通信手段在农民中间平衡、协调,使农民可充分交换使用各自拥有的不同类型农业机械;二是“农机服务社”,即由颇有财力又懂农机专业知识的人购买大批农机,出租给农民,或直接为农民承包完成某项农活,按使用的农机种类、耕种面积和所花的时间收费;三是“农机互助小组”,即几个分别拥有不同农机的家庭相结合,互换使用,相互不必交费。
记者日前走访了下萨克森州施达特“农机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成员有500多家农户,共拥有土地约10多万公顷。走进合作社的办公室,却见只有两个人在工作——合作社主任托恩耶斯和一位女秘书。环顾四周,屋里只摆着两台电脑、两部电话机和一台传真机。主人说,这些就是合作社全部家当。
家当虽不多,作用却不小。托恩耶斯介绍说,合作社的大门向所有农民敞开,加入者须按每公顷20马克的标准一次性交纳会费,作为合作社的办公费用。合作社从总经营额中提取2%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成员如需要某种农机或劳动力,只需给合作社打个电话,工作人员就会统筹安排,尽快满足农民要求。合作社每年民主选举3至5名理事,监督合作社的管理和财务等,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农民的意见。合作社根据意见以及农机行情,修订各种农机的收费标准,或确定是否需要置办新农机,收费标准一般按所提供的农机种类和使用时间来确定。如果合作社成员缺少某种农机具,合作社就出面向农机服务社租借。
托恩耶斯还特意让记者参加了一次农民会议。晚8点,9名农民和托恩耶斯准时来到一家小酒馆,他们边喝啤酒,边交流近期的种植和收割情况。有些农民反映说,糖厂收购甜菜时过高估算了含土量,使农民利益受损。有人则提议,由于养猪竞争太激烈,某养猪户应兼并其他同行……他们将需要使用的农机种类和时间填入单子,提供农机拥有者和借用者签字,然后交给托恩耶斯,全权委托他进行结算,最后通过银行汇帐的方式结帐。这样的会议每3个星期举行一次,500多户农民按地区划分成众多小组,托恩耶斯分别参加他们举行的会议。
目前,“农机合作社”最受农民欢迎,发展也最快,成员约有18万,耕作农田面积达500多万公顷,占全国农业土地面积的1/3多。
建立农机合作组织好处很多。如一台联合收割机价值数十万马克,维修保养费又高,而使用时间并不很多,因此一般农户不愿独自承担这笔费用,但合作社能帮助解决,这样就减少了农民在购买农机方面的资金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也使农机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农民如生病或缺少劳力,合作社可组织其他农户帮忙。合作社还经常举办技术培训班,传播科技新成果和新产品,像计算机控制牲畜体重和牛奶产量,怎样节省种子和肥料,农民自己如何测定降雨量及阳光照射强度等。此外,合作社还可根据农民的需求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德国的“农机合作社”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几十年间,德国农业生产率提高之快颇引人注目,1950年一个农业劳力只能供养10人,1991年已达74人。采访结束时,托恩耶斯先生非常友善和诚恳地对记者说,中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德国“农机合作社”的做法也许对中国农业有借鉴意义。
(本报柏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