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惜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3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惜才
郭万相
200多年前,法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曾经说过一段非常精辟而耐人寻味的话:“假如法国突然损失50名优秀物理学家,50名优秀化学家,50名优秀军事和民用工程师……法国立刻会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僵尸!”圣西门这段话向人们揭示了人才重要性这个真理。对人才问题,现任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隋元柏有着新的认识。
1982年,全国电子计算机工业曾一度走进低谷,以生产计算机外部设备光电输入机为主导产品的烟台无线电六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产品亟待更新换代。但是,身为厂长的隋元柏却苦于人才乏缺,难以开发新产品,企业的困境在一天天加重,隋元柏的皱纹也在一天天增加。
一个寒冷的冬夜,他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一位朋友家,这位朋友是烟台无线电三厂的计算机行家。
二人唠着,唠着,却诉起了各自的苦衷。
那位朋友无精打彩地说:“我们厂子一天天垮下来,30多名计算机人才没有心思搞研制,许多人都要走,咱烟台计算机工业算完了!”
“我想把三厂的31名科技人员全部接过来。”隋元柏灵机一动说。
三厂领导正在发愁如何安排这些人,听到这个消息,表示欣然同意,但提出的附加条件却令人吃惊:需负责偿还三厂50多万元的债务。
为了发展中国计算机工业,隋元柏硬顶软磨了三个星期,花30万元把这30多个技术员“买”了下来。1984年4月的一天,31名科技人员调进了烟台无线电六厂,这是烟台计算机精英一次历史性战略大转移。这批人才成为烟台计算机工业发展的奠基人。现任总工程师赵德广在三厂时只做一般工作,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来六厂后,隋元柏根据他的专长,让他主持研制DCX—4型电力远动微机终端设备。这是一个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的产品。在课题组研制开发这个新产品的日日夜夜里,赵德广同课题组的科研人员克服了一重又一重困难,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从设备调试到安装,仅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研制了第一台样机。
过去,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一接触到分配问题,就把“第一生产力”的代表科技人员视为“第二线”,拿职能部门的奖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元柏大胆拉大科技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奖金差距。有的工人质问隋元柏:“他们整天坐在办公室不干活,拿钱却比我们多,这是为什么?在厂里到底是谁养活谁?”
隋元柏在大会上慢声慢语地说:“我们计算机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产业。我们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就是要靠掌握这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只有他们开动脑筋用这些知识开发出新产品,我们工人才有活干,企业也才会有产品卖。你们说这是谁养活谁?”一席话,讲得大家心服口服。
隋元柏对人才的渴望,也同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一样,没有止境。去年夏天的一天,隋元柏的办公室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他拿起电话,对方说:“我是市人才中心,在我们这里有一位留学英国博士后,主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不知你们需要不需要。”
“太需要了,太需要了,我马上派人去车把他接来。”隋元柏连声说,简直迫不及待了。
“对方问可以给他什么条件?”
“只要办得到的,他要什么条件就给什么条件。”
这位博士后叫高鸣燕,是我国自己培养的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博士,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攻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这样掌握现代最新科技的人才,隋元柏自然求之不得。高鸣燕来了后,隋元柏花了20多万元为他在市区买了一套三室一厅一厨的新房,并进行了装修,还安装了国内直拨电话。在工作上让他担任副总工程师,负责开发具有90年代国际计算机系统环境的先进技术和国内领先水平的工作站电能管理主站系统课题……
知贤、用贤、爱贤,隋元柏恰到好处地把这三者融为一体。他领导企业正是靠这个法宝。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人民广播电台)
编后:本报文艺部、深圳特区报文艺部和深圳市富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富邦杯·改革者风采”征文,自今年1月开始以来,各地读者踊跃向两报投稿。本报从大量来稿中选登了35篇(包括今日本版4篇,《深圳特区报》选用篇目另计),征文发稿到此截止。来稿中尚有一些好作品,我们将择优再选发一些,但不作为征文。两报将于近期组成评委会,共同评出一、二、三等奖在两报公布并举行颁奖仪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