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6阅读
  • 0回复

“知名度”也是优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16
第1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采访思絮

  “知名度”也是优势
本报记者杨振武李而亮
在河南,一进漯河市,市委书记王有杰就告诉我们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漯河市与泰国联手开发“泰国城”、“泰国工业园”的合同书就要签字。
据介绍,这两个合资项目,规模都相当可观。而外商把项目选择在“中原之中”的漯河市,竟是“慕名而来”的。
漯河市的“名”,就是河南省政府赋予的“综合改革试点市”称号,即省办“内陆特区”。没想到,就是这块牌子,在对外交往中,使人们刮目相看;招商引资中,外商对它更是情有独钟。王有杰把这种吸引力,称为“标牌效应”。
漯河1986年初才升格为省辖市,三县一区,总共200多万人,只是中原一个不起眼的小市。要说优势,漯河是传统的农业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漯河人的高明,就在于他们较早地认识到“知名度”也是优势。他们靠深化改革增加自身的知名度,靠大众传媒提高知名度。1992年初,当他们了解到省里有意创办“内陆特区”时,又全力把这个机遇“抢”了过来。
为了把“内陆特区”的牌子打响,他们推动全市上下解放思想,破除“内陆意识”;参照国际惯例,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跳跃式前进;强力推进产权制度、政府职能、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改善软硬环境,建立了简便快捷的工作程序,领导干部实行“台帐工作法”,使得人人都有紧迫感。这两年,漯河向海内外一展新姿,知名度大大提高。
比起漯河市来,开封的名气要大得多。“七朝古都”、“富丽汴京”,无不记载着它昔日的辉煌。然而,当我们踏上这块土地时,感到了它发展步履的沉重。
仅以“三资”企业为例,开封市去年批准“三资”企业65家,合同投资额9913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5078万美元,一年超过了1992年以前的总和。自己跟自己比,无疑是个飞跃。但是,地域、人口只占开封一半的漯河市,去年却新发展“三资”企业70家,投资总额1.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158万美元,都高于开封市。
对外开放,“知名度”也是财富,关键是要认识它、用好它。漯河和开封,一个原本默默无闻,靠提高知名度推动了工作;一个知名度虽高,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这里明显的差距,就在于“创新”二字上。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劣势可以变优势,眼前处处是机遇;反之,优势可能会变为劣势,有机遇也抓不住。
可喜的是,我们在采访中看到,开封人已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市委书记王日新说,开封已经到了发展的最紧要关头,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候。最紧要:挑战更加严峻,形势更加逼人;最有希望:人心思变,人心思进,重在卧薪尝胆,背水一战。
开封不再沉寂。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全方位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