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从福建省建瓯县三个乡的调查看改进收割方法的重要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0-16
第2版()
专栏:

从福建省建瓯县三个乡的调查看改进收割方法的重要性
李公宜 谢宝珠 叶辉 梁枫 翁联辉
中共建瓯县委在中稻收割前,召开三个基点乡的工作组干部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减少收割过程中稻子抛撒损失的问题。大家认为这是提高粮食收获量使农民增加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
根据工作组干部的调查,当地从收割稻子到谷子进仓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
一、收割稻子时造成的损失
一、单纯求快,出手太重,留下的稻秆,竟有一尺多长,折断和倒伏的稻穗就漏割了。群众又没有拾稻穗的习惯,因而漏割的稻穗,不是被鸟啄食,就是在田里霉烂掉。从各地方的检查来估计,一般每丛稻禾要丢失谷子五十多粒,每亩损失的数目就很大。
二、茂盛和倒伏的稻子,株与株间的稻穗,往往相互扭结,收割时乱拉乱抖,不少谷子就脱落了。
三、全县约有二分之一的地区有夜晚抢割稻子的习惯,只靠微弱的月光,收割时看不清楚,加上抢割时单纯求快,草率从事,丢失了很多谷粒。
四、把割下的稻谷送到“打谷楻”(脱粒用的工具)附近时,往往因稻子捆得过大,谷粒被抖落;有的由小孩子送稻谷,挨地拖落,损失也不少。
二、打稻子时造成的损失
一、有些地区在田间打稻谷,随收随打,谷子割到那里,“打谷楻”就移到那里;飞出“打谷楻”的谷子,无法拾起来。根据新村乡农民反映:一般打一百斤谷子,撒在“打谷楻”外边的至少有五斤谷子。
二、打谷时一上一下,很少在打了一下后再抖一抖,丢在“打谷楻”外边的谷子就更多。
三、有些人单纯求快,一把稻禾只打五下,稻秆上往往还留着不少谷粒。根据迪口乡农民曾经作过的试验,打八下比打五下,每把稻禾可以多打八、九十粒谷子。
三、晒谷时造成的损失
一、无人看管,谷子被鸟啄食。
二、农民翻耙谷子不小心,往往把竹席内的谷子耙到地上去,有些谷子便扫不回来。
三、每席谷子要翻耙三次,农民翻耙后走出竹席时,粘带在鞋底上的谷子,也丢落了。
把上述收割、打稻和晒谷三个过程中所损失的谷粒加起来计算,每收一百斤谷子至少要损失十斤。自然并不是全县在收割操作中都是这样粗糙,但是这一笔损失是很大的。
这种损失并不是不能避免或减少的。如:全县有一半地区,就不是在夜间收割稻子的。部分地区农民已有在“打谷楻”周围铺稻草的习惯;铺了稻草,撒在“打谷楻”四周的谷子就落在稻草上,不致粘在湿的田土里,便于收拾。问题在于大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于这个问题还不够重视。因此,要减少粮食在收获过程中的损失,首先要加强宣传工作,纠正干部和群众的某些错误思想,如认为“吃饭还会掉饭粒,收谷子不能不掉粒”、“三年连续丰收,丢一些谷子没有什么关系”等等。向农民进行增产节约的宣传教育时,要通过算细账,说明收割中造成损失浪费的严重程度,说明节约粮食对农民来说是增加了收入,对国家来说也可以增加调剂供应粮食的力量。要邀集当地老农民研究防止稻谷抛撒损失的办法,通过典型事例,组织群众实地观摩来教育群众,使他们自愿地、积极地改进收割方法,提高收获量。
在正常秋收的情况下,应防止片面强调“快收、快打”,而要强调“收好、打好、晒好、藏好”。特别要防止互助组中进行以“快收、快打”为主要内容的竞赛,以减少损失。
一般地区在收割稻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割稻子时,出手要稳,稻秆要留得短一些,割时不要乱抖乱扯。习惯在夜间收割稻子的地区,应耐心教育农民改在白天割稻,并在其自觉的基础上,逐步改变旧习惯;必要时可以组织儿童下田拾漏割的稻穗。
二、稻子不要捆得太大;如果是小孩搬运,要告诉他们要把稻穗背在肩上,不要满地拖。
三、“打谷楻”应固定在一个较干燥的地方,不要搬东移西。“打谷楻”的周围,最好用稻草铺垫。打谷时要打得稳、打得准,每把稻穗应由打五、六下增至七、八下。打完后,将“打谷楻”周围的谷子收拾起来。
四、各地在晒谷时,可组织儿童看管;农民翻耙谷子时,要小心;临走时要把粘在鞋底上的谷子拍干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