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树立科学的改革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7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树立科学的改革观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富有特色、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因而是这个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对改革开放问题作了非常系统的论述,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根本指针,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牢牢把握。
第一,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思想,坚持改革不动摇。不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今中国改革性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认为,要不要坚持改革,实际上是一个是否从中国实际出发,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改革开放,固守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停滞不前,那么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人民生活就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够体现出来。所以,他反复强调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如果走回头路,只能回到落后、贫困的状态。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闯不过就要乱;乱就打内战。所以说,要不要坚持改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和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思想,打好改革的总体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我国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新阶段。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又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还包括教育、科技方面的改革;既包括企业微观方面的改革,也包括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思想,是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起步的,后来发展到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而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认识的过程。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早在1979年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过不能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对这一真理性认识我们党仍然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过去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曾把市场看成是异己的东西。十二大报告提出的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又进了一步。到了十三大,又前进了一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9年下半年又提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澄清了关于计划和市场同社会制度属性没有必然联系的姓“社”、姓“资”的是非,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极大地统一了全党思想,经过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我党改革理论日臻成熟。这个认识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曲折的历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总体上设计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而使我国的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
第三,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途径的思想,把握改革机遇。不改革,经济要滑坡,人民生活要下降。
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就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改革。他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他还指出“不搞改革开放就不能继续发展,经济要滑坡。走回头路,人民生活要下降”。国内和国际经验反复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固守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不从国情出发,不认真进行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处于停滞倒退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保持好的发展势头,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这一举世公认的事实说明,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从基本省情出发,城乡市场取向改革起步较早,在宏观调控下重视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政策稳、机制灵、市场活、人努力的好的发展势头,激发了经济内在活力,迅速提高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从而使一个人均耕地、人均资源拥有综合指数和国家重点建设投入等均居全国后列的省,经过15年的发展,在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等20个指标的综合数,名列沿海省份的前列。这一生动事实再一次证明,改革(包括开放)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当前我们面临的任务,就是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抓住机遇,既包括发展的机遇,也包括改革的机遇。如果只讲发展的机遇,不讲改革的机遇,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发展和改革统一起来认识和处理。中央今年提出的工作方针和大局,正是准确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当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还存在着对改革重视不够,用心不够,下功夫不够的问题。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从改革中找出路。能否在全局上把握住改革,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能不能步入良性循环,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意识,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机遇感,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使国民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是有风险的思想,正确对待改革中的风险和出现的失误,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改革不可能没有风险,万无一失。不改革,后果更严重;小错误难免,但要避免犯大错误。
改革既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将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国家大,情况也复杂,加上改革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尽管我们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改革方案都经过精心策划、充分论证,但改革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矛盾,而且任何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天衣无缝,一点纰漏都没有,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改革不可能没有风险,工作中也不可能没有失误,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
我们决不能因为怕担风险而停止改革,如果不改革,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风险会更大,最终将危及我们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后果会更严重。所以,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一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希望改革方案十全十美,一点风险也没有,实质上就等于取消改革。在对待改革风险的问题上,态度要坚定,要有胆量。当然,在改革的具体部署和指导上要精心筹划,精心组织,掌握力度,尽可能地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的大环境。
如何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失误?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也有许多论述,他指出,搞改革是一件全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他始终认为,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不会是平平稳稳的,肯定会有曲折,错误也是难免的。不能因为小的曲折而缩手缩脚。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不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及时总结经验,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始终处在探索和实践之中。当前改革在一定时间内面临许多“两难”的问题,比如粮食问题,既要引导农民面向市场,有计划的调整和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又要考虑到粮食是特殊商品,做到稳定面积、稳定产量、稳定库存,实现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重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又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和财政承受能力。物价问题也是这样,既要理顺价格关系,解决价格体系不合理的问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价格机制,又要把物价上涨的幅度控制在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以内。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独立法人,必然会促进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倒闭,再加上企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都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多余人员的安置,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形成企业资产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机制,同时又要避免社会的震动。这些都是两难的事。如此等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阵痛、有风险,就不敢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不敢推进物价改革,不敢推进企业产权制度等项改革。从根本上说,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最终只能依靠深化改革,大胆试验,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包括宏观管理体系。目前改革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难免的。我们不能因为怕失误怕冒风险,就不敢大胆改革。正确对待失误,一是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认真总结经验;二是坚持不搞争论;三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根据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来评判改革当中出现的是非。对待一些两难的问题,只能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今年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难度都大于往年,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树立改革必胜信心的同时,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估计,在坚持改革方向上不动摇,在处理改革中的复杂问题上不简单从事,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