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面的”,请注意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襄轴杯”观察台征文

  北京的“面的”,请注意形象
本报记者张梅
这几年,黄“面的”为什么能风靡京城?招手停车,方便群众;计价收费,公平合理;收费较低(堵车等路时也不计价),人易接受。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对“面的”的微词却不断增多。
“前段,我从永定门火车站下车,站在路边向穿梭而过的‘面的’招手,一个多小时内,停下的车不少,可就是没人拉我。原因是我去的路程司机说赚不了钱。后来,我在执勤民警的帮助下上了一辆‘面的’,还没松口气,就听司机说拉了我真倒霉。车出火车站,这个司机开始沿路搜寻顺路客,没结果,就带了一台电冰箱。这辆‘面的’拉着我七绕八绕,直到计价器的数字多出我应付车费的一半为止。”
“日前,我从北京火车站乘‘面的’去小庄,司机在我坐了一程后说付25元,不开发票。我说,到小庄用不了这些钱,他冲我大叫,我只好照数付给了他25元。”
…………
“面的”太不像话,路远不去,路偏僻不去,有的还漫天要价!类似议论,随处都能听到。
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记者6月17日去了北京火车站。
上午8时30分,北京笼罩在热浪中。神色疲惫的旅客拖着行李向聚集在广场东侧停车场的“面的”求助,个个汗流浃背。这个“面的”聚集处内停着石景山出租汽车公司、好运出租汽车公司的“面的”和个体“面的”。周围一些了解情况的同志对记者说,这些当中许多都是宰客车,常年没人管。
“打车吗?大姐。”
“不打,我想跟你们聊聊。”
“你们记者快替我们说说话,我从今早5点钟猫在这里,一趟活没拉着,太阳这么毒,累不说,一月下来,饭钱都挣不够!”这位好运出租汽车公司司机刚诉完苦,一转身,就听到他揽活的情况。
“去北京美术馆吗?师傅。”
“去,30元。”
客人上了车。这位外地人哪里知道他被宰了。
“我去亚运村,多少钱?”
“50元。”
“太贵了。”
“废话,嫌贵别坐。”
这是车上打着个体出租车字样的“面的”司机与一位外地客人的对话。
记者在那里停了不到20分钟,发现所有“面的”都信口开价,宰人没商量。
晚上11时,记者再次来到北京火车站,看见在一辆林科出租汽车公司的“面的”上已坐了3人,司机还在到处拉客。记者问坐进车里的一个小伙子要付多少钱,小伙说每人30元。说话间,司机又从人群里领来5个人。司机把车门开到最大限度,把客人一个一个往里塞。最后剩下两位小姐,司机就让小姐坐在男士腿上。一个四川口音的男士嫌人多,从车上下来,又被司机拉了回去。男士朝记者摇摇头说,真没办法。
一位从浙江来的妇女领着孩子,抱着一袋大米来打“面的”去大红门。问了几辆车,开价都是50元。她说常从这里打车,每次30元都用不了,所以坚持不上车。这时,过来几个人,强行把她的孩子和米弄上车,这个妇女气得坐在地上大哭不止。记者抬眼去看那“面的”的标记,但因车牌已被拆掉,弄不清这是哪家公司的车。
夜渐渐深了,广场上开始冷清起来,“面的”司机三五成群地扎堆闲聊。一司机指着一位没打到车的男士说:“那主儿去石景山,非要走表(计价器),被晾在那儿了,他有能耐自己走回去吧!”另一司机得意地说:“我刚才一车装了9个人去珠市口,每人要了60元(北京站到珠市口10元钱足够。——记者注);回来又从前门拉了两位来北京站,每人又收20元(前门到北京站应收10元钱。——记者注)。”
由于记者不断在“面的”间穿行,引起了一司机的怀疑,他上前质问:“你是干什么的?”“接人!”“接人老在这里干什么?”听到这训斥声,看着他那粗鲁的样子,记者结束了采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