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穷变富与富帮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9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穷变富与富帮穷
于宁
如果说,八十年代,不少农村成功地实现了穷变富的飞跃;那么,九十年代,那里又开始谱写富帮穷的新篇章。
陕西省渭南市有个五里铺村,一九七八年人均收入只有一百四十元。在党总支书记雷仁义的带领下,全村人借助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艰苦创业,一九九○年人均收入达到一千四百元,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雷仁义认为:“光咱一村富了没什么意思,大家都富裕了才叫社会主义。”他们主动与全市出名的穷山村严峪村“结亲”,帮资金、帮技术、帮人才、帮班子,短短三年,严峪村就甩掉戴了四十多年的“救济帽子”,人均收入从一九九○年的不到二百元,猛增到一九九三年的一千一百六十元。五里铺村并未因为扶贫帮困而拉了后腿,一九九三年人均收入上升到二千元。真是:富帮穷,穷变富,富更富,叫人喜上眉梢。
类似五里铺村这样主动帮助穷弟兄致富的动人故事,已不是一桩两桩,扶贫帮困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
我国十大明星村之一的江苏省华西村,曾拿出一千多万元并派出部分技术人员,支持附近五个村办工业,使他们走上富裕之路。今年三月又试办全国部分贫困地区乡村培训班,一切费用均由华西村负担。现在,首期来自西北四省区贫困地区的一百名乡村干部正在接受培训。
著名的农民企业家、浙江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拿出三百万元,委托浙江农业大学为贫困地区培训一百多人;他还吸收一千多人到公司工作,为将来实施“西进计划”、在我国西部地区办“万向公司”培养人才。
这些明星村、企业家的扶贫义举,不仅表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也显示了他们视野广阔的远见卓识。我国现在还有八千万贫困人口,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不能让这些父老乡亲还在温饱线以下苦熬。国家为此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经过七年努力,在本世纪末使八千万人全部脱贫。实现这个计划,的确不是轻而易举的,除了各级政府的筹划资助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先富起来的农村、农民不等上级指派,不等政府安排,主动向穷弟兄伸出援助之手,是顾全大局、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与“穷”字告别的新的一页。十多年来变化之大,举世瞩目。但是同走致富路,速度却不同,有乘飞机的,有开汽车的,也有赶牛车的,发展很不平衡。如今,有的地方富,有的地方穷;有的行业富,有的行业穷;有的单位富,有的单位穷;有的家庭富,有的家庭穷。贫富差别在拉大已是不容忽视的事实。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共同富裕。如何正确解决这个矛盾而不重蹈“一平二调”、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覆辙,是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性课题。许多有识之士在研究、在探索,并且已经采取了若干帮助穷地方、穷行业、穷单位、穷家庭脱贫致富的开创性的行动。九十年代富帮穷的好势头已经出现。其中先富起来的农民扶贫帮困的种种举措,特别引人注目。
八十年代,治穷致富的改革从农村起步,中国农民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九十年代,深化改革,帮贫致富,中国农民又先行一步,表现了极为宝贵的历史主动性。他们今天的思想和行动,不是同样可以给人以深刻启示,为民族振兴注入强大活力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