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世纪老人:朱屺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8
第12版(副刊)
专栏:名人风雅

  世纪老人:朱屺瞻
桂兴华
“全世界的画家中,论成就不敢比,但论寿命,我活得最长,105岁开画展的,就更没有了!”画坛大师朱屺瞻老人谦逊而又兴奋地说。
这是在他的画室“梅花草堂”,上海巨鹿路景华村的一幢老式洋房里。
下午的阳光正好,淡淡地披在他的肩上。他以经历了大清帝国、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沧桑感,与我侃侃而谈。语气缓慢,听觉比回答来得更加敏捷。
我的面前,是中国近代美术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老人脸色红润,白发柔和,身板很硬朗。那副金丝边的眼镜后面是一双睿智、眼珠显得特别黑的眼睛。
1892年5月27日,朱屺老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他出身商贾,生活优裕,但十分关心底层人物,敬佩受难者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
他从85岁高龄开始,还以世人罕见的魄力,进行了“衰年变法”,的确是中外美术史上的奇迹。他说:“所谓变,并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进步而变,应时顺势,是客观环境和内心感受都要求你来个变革。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的生活在变,环境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人的审美情趣也在变。绘画作为室内装饰的一部分不能不与建筑密切相关。新建筑的诞生,既改变了原有的结构样式,又产生了新的光影和空间效果,无论从构图、色彩,还是装裱格局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适应新的变化,才能达到新的和谐……有人问,我的画是否从西画中来?我以为,说我的画风的变革曾从西画中受到过某种启迪,或许更确切些。某些西方艺术家曾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神韵,而我们又在西方艺术中得其神意,其精神是相通的。如果只是在技巧和形式上做死功夫,就只能是拼凑,而拼凑决不是艺术。”
的确,在他身上,闪烁着中国人民纯朴、顽强的民族精神和严谨、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
86岁,两度登长城八达岭。
92岁,应邀参加旧金山国际机场落成典礼,他那丈二巨幅《葡萄》高悬于机场大厅。
95岁,应邀赴美国纽约、休斯敦等地讲学,并在电视屏幕里示范作画。
97岁,应邀赴新加坡举办画展。
我环视四周,墙上的条幅“纪年石阙迥,醮雨土坛高,”出自齐白石的手笔。
白石曾称朱屺老为“第五知己”,并推心置腹地以“贵在独创”告之,与朱屺老所想真是不谋而合。他对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白石老人的作品十分推崇,光收集的印章就有60余枚,其中有不少体现了两人相通的审美趣味。
朱屺老的夫人陈瑞君女士告诉我:“朱屺老现在每天上午要画画,一幅画要画几天,这些新作就是为明年4月的朱屺老105岁画展准备的。朱屺瞻艺术馆,目前正在筹款,馆址选在虹口公园内,虹口区政府出了大力。他将有多幅历年来的代表作捐献给虹口区政府,届时将在艺术馆里陈列展出。”
老人有一句格言:“做事要顾人,艺术要从己”。
朱屺老把表现宇宙万物的生机、生趣,作为自己作画的最高准则。他的作品,不但在山水画中实现了他对“自然之大处,大千之变处”的直接把握,而且在他众多的花卉、蔬果、鱼虾等题材中,也都以结实的生命、充满情感地倾吐着生机勃勃的赞歌。
他在90岁以后所作的“贵在简之外”的《梅》、《兰》、《竹》、《菊》四帧巨卷,花卉在大自然的真实背景中展开,与大山大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宏大宇宙的生机活力得到完美而充分的体现。
画“水仙”,画“牵牛花”,屺老特别喜欢表现它们的野趣。他认为“野”字里面,包含着不假修饰的美,包含着充满活力的美。在浑厚与拙重中,凝聚着“生命”与“力”的无比美好。
他说:“我爱金鱼有怡然自得之趣,试将其形体给以夸张,变其形,大其眼,肚皮画得圆鼓鼓的,尾翼画得松松的,且施红绿之色,为求孩童之稚气也,好玩,好玩!”
外表神安气闲,下笔泼辣恣肆,这就是不老的朱屺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