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觅红军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1
第12版(副刊)
专栏:

  觅红军足迹
李延柱
五月的湘江,清亮透明,温柔地向北流去。方圆数十里,草木葱茏,杜鹃正红。笔者从兴安县的界首渡口,沿湘江行至全州县的凤凰嘴,犹觉得在读着伟大史诗中极其悲壮的一章。历史的回声与当地群众的口碑告知,1934年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广西,蒋介石调派40万大军“在湘江边撒下一张大网”,狂叫要“歼匪于湘水以东地区”;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卫中央机关安全渡湘江、越湘桂公路西进,把湘江恶战视为“生死存亡的一仗”。当年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率领该团红军死守凤凰嘴地段的咽喉,与敌人展开无数次殊死的激战,弹药打尽,就拚刺刀。至最后,杨成武腿部中弹负伤倒下,冲上去救护他的两名战友相继中弹伤亡。红五团与红四团并肩战斗,该团政委易荡平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为了不让蜂拥而上的敌人抓去当俘虏,拔出手枪给自己补了一弹,壮烈牺牲。湘江恶战持续一个星期。经这一战斗,红军离开中央苏区时八万多人,减员过半。
这是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恶战!中国革命能有今天,是不可忘记参加这场战斗的红军将士的。
红军突破湘江之后,取道越城岭的老山界,向西北方向推进。老山界位于兴安县境内,爬到山顶有16公里路程,尽是羊肠小道,极陡极险。中学语文书里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写的就是这地方,它翔实而生动地记述了红军攀登的艰难困苦。他在文中写了他到达山顶的感受,“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老山界的山道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张闻天以及三万多名红军将士的脚印!它无声无痕地记录下中国历史的进程,记录下伟大的创业者的艰辛。
笔者来到老山界。如今的老山界,已开发成旅游景点,乘汽车可以直达。新建的一座红军纪念亭,屹立在1860米的高处。亭边的平台上,有一块高约二米的纪念碑,碑正面为陆定一1990年手书:“题老山界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集名山之优赠予老山界,字字苍劲酣畅,满腔情意蕴含其中。碑的背面,刻写着1934年12月4日红军“乘夜分三路翻越老山界备尝艰辛”的简介。
红军亭旁有条石级小路,直通高处。这是当年红军走过,今天为旅游者观光重新铺设的便道。笔者沿着它向上攀登,走不到数十级,就汗流浃背,气喘如牛。的确太陡了!上到高处眺望,莽莽苍苍,景物若沉若浮。闭上目,晃然间,《老山界》所写,红军高擎火把“之”字形行进的壮观画面,疲劳得就地躺在尖石上小憩的情景,如在眼前闪现;红军殿后部队抗击敌追兵的枪炮声,犹在耳边回响……还有,文献记载的:刘少奇在休息营地,自己动手砌石为灶,跪在地上点火烧煮。因火而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谈话,激励将士们在困难中看到前途,要成为革命的火种。那个营地如今在哪儿?是山腰的凹处,还是涧旁的乱石堆?只好任人去驰想了。
笔者从石级的高处回到红军亭,见几个旅游者把一束艳丽的杜鹃花,恭敬地放在纪念碑前。我和同行者也采来杜鹃花,敬放在纪念碑前。我们默默地站着,谁都没说话。但是,我们的心思是沟通的:这花献给壮烈牺牲的红五团政委易荡平,献给在湘江恶战殉难的所有红军将士;同时,也献给所有翻越老山界的每一位红军,因为他们在意志上力量上理想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壮举,因为今天共和国大地上五彩缤纷的图景浸透着他们当年的血与汗!
哦,别要忘记:桂北有红军走过的深深的足迹。(附图片)
书法高东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