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在全国政协八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关于农用土地的几个问题
——在全国政协八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1994年7月1日)
各位副主席、各位常委、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农业问题。研究农业,不能不涉及土地这个根本问题,涉及农用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许多同志会前会上就这个问题发表了不少意见,我也想过很久,但研究不深,谈一点看法,以期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一)
马克思说:“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立足空间,是一切物质生产的首要条件。离开土地就无所谓农业。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我们国家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被赞叹为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多、耕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国土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数的三分之一。而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不能或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石山与高寒荒漠又占去相当大一部分。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耕地14.3亿亩,人均不到1.3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在历史上我国人均耕地远远高于现在,如汉代人均9.6亩,唐代、明代人均12.6亩。在全世界26个人口5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位,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泰国的四分之一,印度、巴基斯坦的二分之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现有宜农荒地5亿亩,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只有1.7亿亩。说我国地大物博并不假,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说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也是事实。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离开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特别是研究以土地为先决条件的农业,更要时刻牢记这个基本国情。
(二)
目前,我国人口仍在日益膨胀,耕地却在急剧减少,这一严峻形势令人十分担忧。据统计,从1957年到1986年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亿亩,净减少2.3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790万亩。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后,耕地锐减的趋势一度得到控制,但近两年来,又重新回升,仅1993年全国耕地就减少937万亩,相当于一个青海省的耕地面积。根据国家计生委的数字,现在我国每年净增人口1600万,相当于每年增加三个半青海省的人口。如果这种耕地锐减、人口剧增的势头得不到遏制,50年以后我国人均耕地将降到0.6亩,100年后还能留给我们子孙后代多少耕地?!
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人为占用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1992年各项建设、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设立开发区等占用耕地高达1000多万亩。一般说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于建设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占用耕地难以避免。但如此大幅度的占用,在任何国家都不能容许,在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尤其无法承受,更何况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乱占滥用。1987年曾搞过一次全国性非农用地清查,查出违法占地案件1000多万件,违法占地达816万亩。1993年全国清理开发区,查出在新设立的2804个各级各类开发区中,有百分之七十八属于滥设,涉及土地面积高达1143万亩。
我国农地面临的另一个深刻危机,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现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0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17.6万平方公里,每年都有大量耕地、草地被吞蚀。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00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将扩大到180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将增加到20万平方公里。熟悉历史的人们不会忘记,我国唐代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昔日的西部绿洲变成了今天的一片荒漠。殷鉴不远,我们应该汲取这种沉痛的教训,绝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土地资源状况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土地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我们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护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教育,增强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要牢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观念,严格依法管理土地。要实行领导干部目标任期责任制,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系,坚决刹住乱占滥用耕地之风,扭转耕地锐减的势头。
(三)
解决我国耕地不足问题,必须面向全部国土,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把农用土地搞得多一些,把土地的利用方式搞得合理一些,把土地的质量搞得高一些。
要加快农地后备资源的综合开发。我国除宜农荒地5亿亩外,还有牧草地39亿亩,林地29.4亿亩,内陆水域5.39亿亩,海涂3000万亩,其中有一部分尚待开发,已开发部分的产出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要利用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农地都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起来。要走“大农业”的路子,因地制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要注意眼前利益、中期效果和长远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力求避免重复历史上那种盲目开垦草原、围湖造地、毁林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
要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近年来有些地方利用低山丘陵发展果木、茶叶、木本油料等经济作物,既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坡的土地资源,又把条件较好的土地腾出来用作耕地;有些地方先以速生树种实现荒山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然后逐步用经济林木更替,提高土地产出率;有些地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农民住宅和乡镇企业用地进行规划、调整。这些做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广。
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质量。在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到70%以上,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改良种子、增加肥力、适当提高复种指数以及其他整治、改造措施,努力把低产田改造为中产田,把中产田改造为高产田,使高产田更上一层楼,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产量。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合理安排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多层次、多产业,经营上高效益,生态上良性循环,技术上规范化的立体农业生产体系,也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有效途径。提高林地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扩大优质草地面积以增加畜产品产量,同样也有巨大的潜力。
(四)
开发大西北是一篇大文章。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地广人稀的显著特点,除内蒙古西部之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有2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1%,耕地后备资源占全国的32.3%,而人口只占全国的7%。大西北光热资源充足,地下矿藏丰富,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欧亚大陆桥横贯东西,具有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多方面优势。开发大西北,不仅对当前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解决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下个世纪增强我国发展的后劲、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中国的农业用地,研究中国的未来发展,不能不研究中国大西北的开发。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西北的许多地方确实很难改造成为农地,但确也有许多地方具有开发成为农地的广阔前景。有些地方开发的关键在于水。只要有了水,就能发展农业,只要水资源充足,粮食单产、总产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解决大西北缺水的问题,必须采取一些重大步骤。一是尽量把水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和大规模植树造林。二是提倡合理、节约用水,采用先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加快水利建设,把尽可能多的水留在西北、用在西北,特别是对于西北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项目,应加快研究、论证,早日决策、实施。四是研究从区外调水。有些专家提出从长江上游向黄河上游调水的方案,并已研究多年,还有从雅鲁藏布江调水过昆仑山入新疆的方案,调黑龙江水南下入内蒙古和华北的方案。这些方案如果可行,对改造开发大西北及其他缺水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开发大西北这篇文章,必须全国人民共同来做,必须世世代代长期坚持来做。地方要发挥主动性,中央也要予以支持和引导,提高西北地区的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地方和农民种粮、种树、种草的积极性。只要我们的政策符合实际,地方和农民有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大西北的耕地和绿化面积就可以不断扩大。只要绿化达到一定程度,大西北的生态环境就可以得到改善。一旦大西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善,将会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五)
我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高东低,造成大量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水资源的分布是南多北少,导致南方经常洪涝成灾,北方普遍干旱缺水。特别是由于降雨量的季节性、区域性严重失衡,旱涝灾害常常是异地同时发生或同地异时发生。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旱灾1600多次,大水灾1300多次。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使水土大量流失,土地严重盐碱沙化,农田遭受大面积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谋求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和可歌可泣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多了,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前人无法想象的科学技术和世界上最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应该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比如,我们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使不同高程上的水流经更多的缺水地区;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剂,把尽可能多的水从东、南调到西、北;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幅度地提高内陆蓄水能力、调控水平和利用程度,变“水害”为“水利”;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大规模地围海造地、改造滩涂,增加陆地和耕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遏制沙化,使尽可能多的沙漠变成绿洲,扩大农地面积;能不能通过各种工程,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实行小流域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土流失状况;能不能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把用水量大的项目尽可能安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如此等等。当然,把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绝不是容易的事,一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深信,只要我们有这种雄心壮志和长远的战略构想;只要我们尊重科学,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周密的规划;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锲而不舍,世世代代奋斗不息,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整治国土、安排河山、战胜灾害、改善环境等方面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伟大业绩,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团结起来,扎实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作用,为解决好农业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