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颍上县:全力治理湖洼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4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颍上县:全力治理湖洼地
本报记者王启明
淮河四月风光好,麦苗儿青,菜花儿黄。
来到地处淮河中游行洪区的安徽颍上县农村,只见昔日杂草丛生的连片湖洼地,如今成了麦浪滚滚的良田和波光粼粼的鱼塘。
淮河多灾,颍上倍受其害。一次又一次的行洪,淮水给这里留下了“五河三湾七十二湖”的自然地貌。湖洼地和易涝地多达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严重制约着颍上经济发展。80年代末,原县委书记陈怀贵和县委一班人提出“治穷先治水”,着手制订治理湖洼地的方案。将颍上县作为扶贫点的石化总公司拿出60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颍上首先治理面积较大的第三湖。
声势浩大的战斗打响了。饱受湖害的湖区农民,倾注着极大的希望和热情,连续五个冬春,投入劳动工日近千万个,完成850万土石方,开挖了南、北、中三条河沟,总长度近60公里,把湖洼区分割成连片的良田和鱼塘。同时,配套水渠、节制闸、排灌站和一批涵洞、沟桥等设施相继建成。县扶贫办主任卢孝彤说:“目前,第三湖区内已有旱涝保收农田12.9万亩,精养鱼塘4000亩,成了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了。”据统计,1993年湖区粮食总产达6.35万吨,比治理前增加4.55万吨;湖区水产品总量达到70万公斤;湖区农民人均年收入由180元增加到626.5元。
第三湖的治理成功,犹如无声的号角,激起全县治理湖洼地的热潮。战沟湾、栗子湖、润河湾、斑草湖、淝河湾等湖洼区的农民,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湖洼治理。红星乡两年就治理了沼泽地4000多亩,建成精养鱼塘2000亩,并栽桑栽杉、养家禽家畜,去年仅此净增收入117.5万元。
目前,全县湖洼地、易涝地的治理面积已达50万亩,成为颍上新的经济增长点。1992年,国务院授予颍上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去年,全县粮食产量7.1亿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632元,行洪区变成了鱼米乡。(附图片)
图为颍上县农民在整治湖洼地。刘修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