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架起科教片与观众之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5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学杂谈

  架起科教片与观众之桥
刘永国
电影放映似已成全国性不景气。
尽管如此,看到《人民日报》4月23日《从科教片“愁嫁”说起》的文章,还是又增加了几分沉重。作者陈祖甲说:“年初读到一则报道,今年我国科教片的发行量为零”。
我感到吃惊!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数以10亿计的观众,“科教片的发行量”竟然为“零”,这能叫人不吃惊吗?
是我们的观众不需要科教片吗?从理论上讲,这是不能成立的。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被群众所认识,人们只嫌其少,何嫌其多?事实上,人民群众也确实是很喜欢科教片的。笔者所在的随州市有个很红火的南郊区农民电影放映队,红火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个队重视科教片的上映,每场故事片放映必有一部科教片,因此很受农民欢迎。
由此可见,在科教片领域,一方面是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渴求,一方面是“零拷贝”,形成强烈反差。“零拷贝”的主要问题在哪里?恐怕还是出在流通上。现在,我国电影片流通虽然有所改革,可以由生产厂直接面对省级电影发行放映部门。这个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电影厂家,但却未能“解放”观众——无论观众愿意不愿意,省级电影发行放映部门还是观众的“代表”。
当然,一味地责怪订片人也不十分公平,订片人也有订片人的难处:故事片都放不下去了,科教片在放映上一般总是故事片的“帽子”或“靴子”,能不滑坡吗?
故事片的放映为什么下滑?以农村电影为例,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电影费渠道问题。农村的电影费10年前基本上由村组集体经济支付,后来由农民“摊份子”,有些地方曾出现“人均3个鸡蛋,一年看20场包场电影”的作法。再后,因这一做法涉嫌摊派而取消,农村包场放电影因此一蹶不振,电影发行放映效益大幅度下跌。这也是订片人不敢订片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解决科教片发行的“零拷贝”问题,必须在科教片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使二者沟通的桥梁。这桥梁,一是主宰发行量的订片人,要切切实实地了解观众,服务观众;二是农村的包场放映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包场费问题,使包场“包”得下去。“3个鸡蛋”涉嫌摊派后,笔者所在的随州市部分乡镇已改由公益金支付“3个鸡蛋”,以支持电影在农村的放映,公益金无力支付“3个鸡蛋”的村组,群众说:“干部组织我们出电影费,有摊派嫌疑;现在我们挨家挨户自愿出,自己收,收起来后就包场放,这行不行呢?”
科教片出不了厂,老百姓又要看,我们为何不在这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