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麦稻两丰收 ——王习鼎“掇秧”增产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0-19
第2版()
专栏:

麦稻两丰收
——王习鼎“掇秧”增产的故事
李守宜 夏 纲
湖北省浠水县尖山乡农民王习鼎,今年用“掇秧”的方法,得到稻麦两熟的丰收,每亩田生产的小麦和稻谷,合起来有一千多斤。
王习鼎能够得到这样的收成,是因为他在耕作中肯用心摸索,积累经验,找到了增产的门路。他过去虽然种了几亩田,但总是稻子接不上麦子,麦子接不上稻子,粮食年年不够吃。他曾想,如果能在收割小麦以后的田里插稻秧,麦子和稻子在一年之中都有好收成,那该多么好啊!解放前,他曾大胆试验过,结果失败了。如果等小麦完全成熟,收割小麦以后再插稻秧,那就要比一般的田晚插十天左右,“黄秧分昼夜”,插晚了,就被螟虫吃掉,一般只能收五成;如果要按时插秧,就得提早割麦,这样,麦子就要大大减产。稻麦收、种的时间,怎么也不能很好地错开。这个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一九四九年,有一天,他路过邻村竹瓦店,看见路边种过小麦的田里,插上稻秧并没有被虫吃掉。经过详细询问,才知道那是因为用了“掇秧”的方法,插的不是黄秧,而是已经发了棵转了异的青秧。王习鼎由此得到很大启示。
一九五○年,当小麦还没有收割时,他就把稻秧提早掇(寄秧)在另外一块田里,让稻秧先发育,到收割小麦后,再移插到割了小麦的田里。但是因为没有经验,他把秧棵子掇大了,到插秧的时候,把大部分秧又分成两兜插,结果扯断了秧根,插下去后,秧棵不能正常发育。这年,稻子还是被虫吃了不少,十二石谷田才打了八石稻谷。其中有一部分没有分兜插的秧,就收成高些。一九五一年,他改进了一步,把掇的秧仍一兜归一兜插下去,结果稻子生长良好,成熟期提早,没有被虫吃掉,收成达到了常年产量。一九五一年收稻时,他发现在插掇秧时,没有洗泥的秧把,长得更好。一九五二年插秧时,他就完全没有洗泥,结果产量比一九五一年又提高了。因为王习鼎连年增产,他就被评为县丰产模范。今年王习鼎因为心里有了底,把种的小麦,一直等到完全成熟才收下来,不但成色好,每亩产量平均达到二百八十多斤;收麦后掇了秧的稻田,平均每亩收稻八百五十多斤。他今年掇了秧的稻田比不掇秧的稻田增产三成,比常年产量增产近一倍。这样,王习鼎既收了小麦,又增产了稻子。过去,农民王自思笑王习鼎把稻秧扯上掇下的,吃力不讨好,说“王习鼎翻身翻糊涂了,把大丘的田打彩儿玩”。但王习鼎连年增产的事实说服了他,今年他也掇了秧,不但比去年多打了三百六十斤小麦,还比去年多收了四百二十斤稻谷。他也因此被评为区里的丰产户。
掇秧法不但能使稻、麦都收种适时,而且能提早稻谷成熟期,免除虫害。因为在稻谷出穗时,螟虫才做蛹,待螟从蛹出来时,稻穗已开始抹子,稻秆也已变硬,螟虫很难吃进去了,不像黄秧出穗时正和飞蛾碰头,吃得一片白。中共湖北省浠水县委会在抗旱斗争中,宣传掇秧法,发动群众先掇秧,以抗旱保苗。结果,插秧虽然晚了半月到二十天,但因为插的是掇秧,一般还是生长良好,成熟得快。该县望城乡农民石瑞德在抗旱期间插的秧,掇了秧的田比没有掇秧的田,每石田多打三十多斤稻谷。现在,尖山乡和附近农村的农民都知道这一方法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