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龙头”舞出新天地——贵州开阳县发展磷化工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7
第4版(要闻)
专栏:老少边区行

  “龙头”舞出新天地
——贵州开阳县发展磷化工纪实
本报记者胡跃平
开阳县地处黔中腹地东北角,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县。这里长期以来仅依靠单一的农耕生产,始终没有解决群众温饱。八十年代初,全县人均吃粮不过二百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二百多元。
开阳盛产优质磷矿,地质储量达四亿吨,易开采,平均品位百分之三十四,占全国富磷矿的百分之七十五,素有“磷都”之称。已探明的储量丰富的矿藏还有三十余种。
可以说,三十九万开阳人生活在一座巨大而又富饶的矿山上,却世世代代守着金山受穷。这一历史,直到一九八八年开阳县把发展乡镇企业放在磷系列产品的规模开发上才得以真正改写。
依靠资源找财富,县里也曾提过多年。然而,那时也仅仅限于挖磷矿石卖,农民一拥而上乱挖滥采,一吨矿石只卖两三元,无异于挖黄泥巴。县委书记郎建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要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不搞上规模上档次的商品生产是不行的。我们从一九八七年起,就一直坚持走一条深度开发磷系列产品的路子,以磷化工为龙头,围绕磷资源优势发展乡镇企业。这个目标实际也成了县党政一班人引导和帮助企业走向市场的实践过程。”
县里制定了一系列引资的优惠政策,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大胆进行资源同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联合。县主要领导带领各乡镇干部分赴省内外洽谈,采取借款、集股、合资、联办和补偿贸易等办法,先后从贵阳、上海、陕西、宝鸡等地引入资金五千多万元。还从贵阳、安徽的化工企业聘请了三十多名懂管理、善经营的高、中级技术人才担任厂长、经理。在这批技术骨干的帮助下,不到一年时间,县里就建起了三个黄磷厂、两个钙镁磷肥厂和八个矿粉厂。一九八八年以来,在县财政没有投资的情况下,一批生产黄磷、普钙、复合肥、钙镁磷肥和矿粉系列产品的乡镇企业在大山沟里崛起。
最近,记者在双流、金中、马场等乡镇看到,围绕磷化工建起了座座新厂。年产黄磷五千吨、年创利税近四百万元的双流黄磷厂,是县里磷系列加工的龙头企业,一九八八年借贷九百六十万元建起来,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三千四百万元固定资产的全省最大黄磷生产厂家。去年,县里抓住发展机遇,及时帮助厂里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扩大了一倍的生产能力。今年,这个厂在贵州省体改委和县里支持下,又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增添了先进的生产设备,明年投产后,可成为亚洲最大的黄磷生产基地。
现在,全县十一家磷化工主要企业组成了磷化工集团。在集团中,各成员独立经营、独立核算,但协商、统一产品价格。为降低成本,各成员所需的原材料也由集团内的物资公司统一购进。成员们互通信息,互相提供资金、技术、设备支援,全县磷系列加工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整体优势,集团公司的总资产已达到一点二亿元。
开阳县的农民说,这几年,科技兴农解决了我们的温饱,发展磷化工使我们开始走向小康。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八百元,其中近一半来自磷化工。现在,磷化工产值达一点九亿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磷化工上缴的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金中镇从乡镇企业的积累中拿出上千万元把全镇的九所小学由旧庙全部改成教学楼,并建起了医院、福利院。军烈属和五保户全由镇村供养,农民的各种税费由集体负担。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九百六十元,百分之三十的农户建起了新楼房。
磷产业也促进了全县的农业发展。五年来,县里每年都要拿出四百多万元以工补农,确保了全县的粮食和烤烟等农作物年年稳步增长。这片曾经留下红军长征足迹的土地如今已展示出它的富饶,这里的人们正朝着小康目标大步迈进。(附图片)
图为开阳县三聚磷酸钠厂全景。该厂年产5000吨三聚磷酸钠,去年建成投产。 邓一平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