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读《宋诗臆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宋诗臆说》
陈玉龙
近读赵齐平教授遗著《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给我两个突出的感觉:一个是新鲜感,一个是亲切感。
书名“臆”说,系作者自谦之词。臆说者,无稽之谈也。但细读全书,并非如此,只觉得格高韵远,理闳义胜。
作者力矫古今宋诗研究中出现的某些浮泛、不切实际的偏向和失误,别具慧眼,坚持己见,不盲从、不迁就、不迷信权威,体大思精,要言不烦。他默默地探索宋诗的源流、师承、发展及其影响,竭力弄清其来龙去脉,挖掘其深厚内涵,从而对宋诗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们说古道今,只要一提起“汉唐盛世”,就往往情不自禁地歌之颂之,而对两宋文化(内含宋诗)则估计不足。殊不知,宋代文化亦曾璀璨一时,较之汉唐未遑多让。已故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也认为:两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历史上所达到的高度也是令人惊叹的。先辈睿智,所言甚是。
唐诗确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再现,无可攀跻的高峰。宋诗的萌芽、成长与发展自有其历史土壤与文化氛围。它踵唐诗之后,独辟蹊径,以理入诗(哲理诗),自铸新篇,其作用与影响实不容低估。
学贵创新,守旧无功。作者深明此理,浸淫斯学,勇于探索,勤于耕耘,衔华佩实,胜义迭出。真知灼见,发前人之所未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论述方式。即“通过具体诗歌作品来论述与宋代诗歌或某个宋代诗人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自序”),有重点地挑选了14位有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其中特别对北宋诗坛主帅苏轼和南宋诗坛巨擘陆游着墨尤多,评述精彩。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万言,分析细密,引人入胜;这样,不但作者与读者思想共鸣,就连古人和今人之间也仿佛架设了一座桥梁而“思接千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