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对列宁引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8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对列宁引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鲍世修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别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吸收外国的智力资源以加速本国的经济发展,这是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原先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振国兴邦的一条极重要经验。
在社会主义国家不长的建设发展史上,列宁对引进国外智力以加强自身建设的问题曾作过深入思考。他深刻揭示了引进国外智力的深远政治意义,论证了引进国外智力决策的客观依据,明确了引进国外智力针对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引进国外智力应采取的基本方法。可是,列宁亲自领导国家经济建设的时间不长,因而,他提出的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思想,未能在本国尔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也未引起足够反响。列宁这方面的丰富思想,在他谢世后的70年中,只有在中国才真正显示了活力。
在这里,列宁的引智思想不仅得到了切实的运用,而且还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曾对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等问题作过阐述。而到了80年代,邓小平同志,对如何通过引进国外智力以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作了更为全面的阐发,从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思想。
一、从更宽广的角度深化了对引智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1917年11月7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地球上宣告诞生。当时摆在新生苏维埃政权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尽快摆脱贫穷和落后,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以使自己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包围中存在下去并获得发展。可是,当时的俄国,国家的经济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加上战争的破坏,到十月革命成功时,国民经济几乎陷于崩溃的边缘,而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恢复和改造整个旧经济、发展新经济、造成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单凭自身的力量是绝对办不到的。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列宁在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就一再号召俄国人向外国学习,而且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使“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再作又贫穷又软弱的国家而永远成为又强大又富饶的国家”。
80年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有了重大发展,这就使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引进国外智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有可能从更宽广的角度提出问题。
面对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闭关自守都没有出路。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探究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不快的症结时,从历史上寻找了原因。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的各个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最近这15年来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为邓小平同志上述论断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邓小平同志1985年讲的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肩负使命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而要消灭贫穷,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那么,发展社会生产力,靠的又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一次国际会议的与会者时,又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与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说吸收外国技术和国际经验实际指的也就是引进国外智力,所以说,引进国外智力乃社会主义题中之义。
发展中国家,只有大力引进国外智力,才能逐步缩小同世界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自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出现了突破,产生了并且正在持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的学科和分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便成为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最有力手段。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由于建国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定一种呆板的模式,因而同世界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我国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生产效益低下,究其原因,除体制结构存在着问题外,经营管理不善是其主要症结。因而近年来邓小平同志多次提醒企业领导要认真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至于我国的旧经济体制对建设社会主义所起的阻碍作用,邓小平同志也有过明确的揭示。他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回答是:“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
这就是说,不论是为了缩短我国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同世界总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还是为了提高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改造不合理的经济体制,都必须引进国外智力。
二、把聘请外国专家参加建设放到战略地位,明确了引智工作的关键
列宁在领导苏联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聘用外国专家所可能产生的效益是有过足够估计的。他曾经强调指出:每年用5000万或1亿卢布聘请欧美杰出的科学技术专家,“从国民经济的利益来看,从由陈旧的生产方法过渡到最新的、最完善的生产方法来看,花这笔钱是完全有理由的”。然而,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列宁在世期间,苏联聘用的西方专家是为数不多的,而这项工作本身也未曾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可是,在中国,情况却大不一样。1993年我国聘请的外国专家已达5万人次。这是邓小平同志11年前在引智问题上采取重大战略决策的结果。1983年7月8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花了几个钱。……请来以后,应该很好发挥他们的作用。”同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同志上述思想发布的题为《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的文件中又对聘请外国专家参加建设的重大意义作了以下强调:“我们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充分发挥国内现有人才的作用,加强智力开发,大力培养人才,同时要扩大眼界,千方百计地把海外可以利用的智力资源吸引到我国四化建设中来。把这件事只当作一般政策来对待已经很不够了,必须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坚持不懈地长期贯彻执行下去。”
把聘请外国专家工作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对待,这是本世纪下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视点。当然,这种视点的出现和与之相应的决策的做出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同这一时期整个国际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建设的实际密切相连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人才交流的国际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现实;而随着这些年来世界范围的商品竞争、科技竞争和企业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一场围绕人才的激烈竞争,亦已突破地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界限,成为全球性行动。
邓小平同志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近年来国际人才交流的这样一个大动向,又深知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最近11年来,这项决策执行的结果表明,引进国外智力,在加速农业发展、增添大中型企业发展活力、培养改革开放型人才和高层次的企业集团管理人才、促进经、技、贸国际合作、缩短我国在尖端高科技方面与国际上差距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实践证明,聘请外国学有专长的专家参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确能收到投资少收益大的显著效果。
  三、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国外智力,拓宽了引智的方式
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国外智力,这是中国人民在80年代经济建设中的一大创造。最先提出这一设想的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2月,他说:“特区是一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们的对外影响。”小平同志的这一精辟论述,不仅科学地阐明了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及其对我国四化建设的意义,而且突出地宣传了它的引智功能。
从我国已经建成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几个经济特区的实际收获看,特区人往往能够学到许多采取一般引智方式难以学得的东西,真正起到了引智窗口的作用。
在本世纪20年代初,列宁曾试图通过租让方式,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后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坚持敌视苏维埃俄国的政策,加之不少外国资本家所提条件过于苛刻,特别是列宁自己又于1924年早逝,这就使得他的这一科学设想无法按原计划在俄国实现。在那之后,直到70年代末,列宁关于通过租让引智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无人问津。只是到了80年代,当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提出创办特区引智的主张时,列宁往日的追求才变成人们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当然,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办特区引智主张并不是列宁通过租让引智思想的重复,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