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卢旺达内战探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8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卢旺达内战探源
徐济明
4月6日晚,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所乘飞机遭火箭袭击遇难。卢旺达局势骤然恶化。几小时以后,以胡图族为主的总统卫队同以图西族为主的卢旺达爱国阵线武装在基加利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战争从城市发展到农村,估计已造成50万人丧生、250万难民流离失所、数十万难民涌向邻国。
卢旺达酿成今天这样令人痛心的局面,是多种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大体上有以下这些因素:
一、部族矛盾卢旺达居民中胡图族约占85%,图西族约占14%,土著的特瓦族占1%。历史上,图西人建立了对胡图农民和特瓦人的封建保护制度,成为统治民族。在殖民主义入侵以前,两族尚能和平相处。19世纪末起,德国和比利时相继建立殖民统治后,都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利用图西族原有的姆瓦米专制政权统治胡图族。50年代末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殖民统治者又支持胡图族上层分子反对图西贵族的统治,挑起两族的激烈冲突。殖民当局进行镇压,大量图西族难民逃亡邻国,由此埋下了图西人和胡图人之间部族矛盾的祸根。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胡图人的卡伊班达政府对图西族实行报复和排斥政策,使两族矛盾十分尖锐。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又先后发生三次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从此,这两个部族间的矛盾成为卢旺达政局不稳的根源。
二、难民问题1959年至1973年间,卢旺达发生四次大规模部族冲突,大量难民(主要是图西族)逃居邻国。据卢旺达官方估计,流亡在邻国的卢旺达难民有50多万。
1973年上台执政的哈比亚利马纳政府强调民族团结和平等,国内政局比较稳定。他本人三次连任总统。但他对难民回国的要求一直未予置理,对乌干达等邻国政府要求协商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断然拒绝。难民问题一直是卢旺达政局不稳的隐患。
流亡在乌干达的图西人于1979年成立了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1987年改名为卢旺达爱国阵线。这个组织打破部族界限,吸收胡图人和特瓦人难民参加。1988年,爱国阵线在美国举行会议,认为“解决卢旺达难民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回国”,而“武装回国可能是最终选择”。
果然,1990年10月1日,1000多武装难民从乌干达南部进入卢旺达,从而引发了历时三年的卢政府军与爱国阵线武装之间的内战。
三、人口爆炸、土地紧缺卢旺达国土仅2.6万平方公里,人口从独立初期的300万增到目前的8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300多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卢旺达每个妇女平均怀10胎。一个农民平均耕种不到半公顷土地。每个农民家庭平均有4个有继承权的儿子。每个儿子只能得到1/4份额,不够养活全家。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劳工市场,另谋生计。因此,大批难民回国,势必危及国内居民的生存。在这次总统遇难引发的全国性混战中,许多激进的胡图人组建了民兵和敢死队,没有田地的农家子女也应征入伍。这支武装横行乡里,不分种族,残酷杀害胡图人和图西人,实际上是一场争夺土地的争斗。
四、经济落后的症结这次卢旺达内战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落后。卢旺达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人口增长率。由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不发达,91%的劳动力靠自给自足的农业为生。特别是80年代末的3年间,自然灾害频仍,全国近1/3的地区遭受洪灾和虫害。此外,国际市场咖啡价格暴跌,卢旺达的出口收入因之减少2/3。1990年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财政赤字倍增。尽管政府被迫接受国际组织提出的经济调整计划,如采取货币贬值等措施,但未见成效。经济危机使各种矛盾更加尖锐,从而引发内战。
五、多党制的后遗症正当卢旺达政府全力应付与爱国阵线的内战时,又受到多党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在西方停止经济援助的威胁下,1990年11月13日卢总统被迫宣布实行多党制。1992年4月6日,卢旺达组成多党联合政府,由5个主要政党组成,其中反对党占内阁中的10席。多党政治不仅使政府软弱无力、缺少权威,而且使政府和爱国阵线之间的矛盾复杂化。实践证明,多党民主并未给卢旺达带来民主,也未带来稳定和繁荣,而是加剧了内乱。
从根本上说,引发内战的上述诸因素都不是短期内轻易能解决的。哈比亚利马纳总统遇难,使国内缺乏一个主张民族和解、有一定威望、为各派政治势力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这就更给当前政治解决卢旺达内部问题增加了难度。卢旺达国内局势最终恢复平稳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