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铜臭与书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8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铜臭与书香
郭维森
“铜臭”、“书香”这两个词组,可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里的“香”、“臭”,不是指嗅觉,而是意存褒贬。金钱(铜)之所以臭,是因其有莫大魔力,可以通神,可以使鬼,“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们不平、愤怒;“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一文钱逼死英雄汉”,历代倒霉的文人深有感受,于是将怨气一股脑儿出在“孔方兄”身上。司马迁沉痛地揭示过“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历史真相,有钱可以赎命减刑,无钱则只能被冤杀或接受非人酷刑。鲁褒写作《钱神论》,讽刺世风,曰“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的魔力。金钱与权势联了姻,更可以混淆黑白、颠倒人鬼。人们痛斥之、讽刺之,一言以蔽之,曰“臭”。至于“书香”则不必赘言,普遍认为读书是高尚之事,书籍能使人明理,能给人智慧,使人脱离庸俗而日臻于文明。读书既有益于社会也提高了人自身,故誉书为“香”。
不过,话说回来,世间事物本不可一概而论,一槌定音。金钱的出现本有其历史的必然。还是司马迁高明,他写《货殖列传》,一面指斥钱可通神的世风,一面也阐述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不可代替的作用。重视经济发展是司马迁非常精辟的思想。金钱作为流通手段,本无所谓“香”“臭”,问题全在于怎样取得和如何使用。如果巧取豪夺得来,用之贿赂,横行不法,奢侈腐化,败坏风气当然就很臭。但如果正当所得,用来赈济灾荒,发展经济,兴教助学,支持公益,这样使用的金钱则不能称之为臭,这类义举也是应该提倡的。至于“书香”,似也不能一概而论。古时候有些读书人,相信“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们读书,只不过是用作敲门砖,以攫取金钱、地位,此种人捧读之际,闻到的恐怕多是阵阵铜臭。再说,书籍本身也并非都是传播知识、启人智慧的,君不见市场上有多少黄书、黑书、灰书,充斥其中的是淫秽、迷信、凶残、颓废,教唆犯罪、鼓吹堕落。这类书实在不能称之为香,作者编书的目的即在骗钱,每一页上都沾染着污秽,简直臭不可向迩。所以,袁子才在其《咏钱》诗中写道:“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钱,用得恰当未必不是好东西,而闭口不谈也未必就是清高一派,见解可称通达。这首诗最后说:“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要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
相信终有一天,金钱定会完全发挥其正当作用,而失去其引来邪恶的“魔力”,不再成为异化的力量笼罩人生、扭曲人性;书籍也不再受金钱的束缚,而自在地散发出恒久的清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