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党中央和国务院去年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前不久又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重视教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抓教育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在实处。
四川是一个内陆大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在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劳动者素质不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据1993年统计,四川的人口已超过1.1亿,居全国首位。但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四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受教育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说:“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四川最大的压力是人口,最大的优势也在人口,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是振兴四川经济的必由之路。要完成这个转化,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风尚,“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认识要落实,让教育为发展经济之本的观念植根于各级领导的头脑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了大量实事,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是协调的,相互促进的。但是,由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基础产业,其作用的先导性与效果的滞后性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在处理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的关系时,有的同志至今仍存在着某些思想障碍,认为“抓经济吹糠见米”,抓教育难见成效,把两者对立起来,从而影响了教育战略地位在一些地方的落实。一定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白,只有依靠教育,依靠人才,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才有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就四川而言,要以占全国6.7%的耕地养活10%的人口,并且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绝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来发展教育,而要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把教育这个基础夯实在。
统筹要落实,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排入各级党政领导的日程。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发挥统筹职能。统筹经济开发、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相互配套的规划;统筹经费筹措和投向;统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农、科、教结合,高校联合办学,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等等。在统筹中,一把手要亲自抓。毛主席早就说过:“省地县第一书记要管教育,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不能允许的。”小平同志也说,抓教育的办法是“抓头头,抓方针”。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工作头绪多,但党委要抓大事,抓战略重点,教育这样的大事,这样的战略重点,就该由一把手来统筹、来抓,列入他们的工作日程和任期考核目标。
教育本身也是千头万绪的。党政领导抓教育要抓住一个纲,这个纲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今年,省委省政府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既坚持解放思想,又从四川实际出发的实施意见,统筹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证《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在四川全面实现,并最终形成与四川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具有四川特点的教育体系。
目前教育面临的困难比较多,党委和政府的统筹要落在办实事上,为教育排忧解难。今年3月,为解决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我们省委一班人各带一个组,率宣传、教育、粮食、财政、公安、文化等部门的同志,深入到10多所高校调查研究,解决了一些难题,效果和反响都比较好。
投入要落实,使“再穷也要照顾科教经费”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
教育投入是生产性投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舍得花钱办教育。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财政相当困难,资金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仍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切实做到了“两个增长”。1993年,全省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较上年增长16.32%,比同期财政收入增长高出7.51个百分点,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达到了20%以上。今年省财政又增加800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使全省这一专项补助达到2000万元。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四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纲要》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要照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样,“千方百计在其他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再穷也要照顾科教经费”。努力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同时理顺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使教育的发展有比较稳定充分的经费来源渠道。
四川教育的摊子大、欠帐多,只靠国家财政有限的投入,教育事业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仅“七五”期间,四川省通过多渠道集资,累计筹集教育经费37亿多元,绝大部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省中小学危房比例由1983年的12.7%,下降到1990年的0.55%,解决了基础教育的“百年忧患”。如果仅靠国家财政拨款,要50年才能完成这项任务。近年来,我省群众集资办学、捐资办学之风尤盛,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办学积极性,我们要爱护、支持、引导这种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
  法制建设要落实,切实做到依法治教。
把教育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治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心所向。今年四川在教育法制建设上将有突破性进展。《四川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已经出台;现有的《四川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将进行修改;《教师法》实施细则的制定已列入了今年立法规划;“八五”期间教育立法的项目也正在拟定之中。教育工作仅依靠政策指导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同时,各市(地、州)县还广泛开展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纲要》的宣传月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法规日益深入人心。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加强教育法规制定和强化全社会依法治教意识,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靠法制力量,保障教育法规的实施和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