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同仁眼库的呼吁——造福盲人捐献角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同仁眼库的呼吁
——造福盲人捐献角膜
本报记者张羽
朋友,你知道什么是眼库么?你知道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在生前就表示志愿捐献角膜么?王震、胡乔木、张友渔,一些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一些桃李满天下的老专家,一批一生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在告别人世之后,为素不相识的盲人留下一颗颗爱心和一片片光明。他们的高风亮节,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朋友,我可以告诉你,眼库是为采集、保存、研究、提供角膜材料而建立的。目前,我国有北京同仁眼库、协和眼库、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眼库、河南眼科研究所眼库等几家。其中北京同仁眼库成立于1990年6月12日。它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张晓楼教授,他死后将自己的角膜捐献给了两位失明的工人,使他们从此告别黑暗。在当年眼库成立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年逾80的赵朴初同志第一个递交了捐献角膜志愿书。
我国因角膜病而致残、致盲者约有200—300万人。角膜病是致盲的第二大病因。这些病人中的大多数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术复明。本世纪以来,一些先进国家就相继成立了眼库。著名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每年可向全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我国)的盲人提供2000个眼球。由于眼库的建立,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角膜移植列为眼科常规手术。然而,在我国目前每年仅能进行角膜移植术700余例,这个数字还不足全部角膜病人的0.3‰。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同仁眼库的同志们告诉记者,同仁医院眼科已有近20年角膜材料的保存经验,施行角膜移植手术也有37年的历史,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在我国这项手术之所以发展较慢,眼角膜来源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4年的工作实践,使他们深有感触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严重阻碍了眼库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人认为,身体受之于父母,只有完体归棺才对得起祖先。还有些人忌讳谈及死亡,更别提捐献角膜。至于一些年轻人,则担心同意了自己的长辈身后捐献角膜,会被视为不孝子孙。这些认识,反映了陈旧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在一些人头脑里还很顽固,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现代文明的教育。
为移风易俗,同仁眼库向社会各界发出“奉献爱心、造福盲人”,捐献角膜的倡议,并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北京市部分医院接受志愿者捐献角膜网络系统”,同时开展捐献遗体角膜,为因角膜病失明的病人恢复光明作贡献的登记活动。在报名志愿捐献角膜者中有工人、干部、医务工作者、大学教师等,60岁以上的老人占30%,一些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也来信报名,报名者中还有一批中小学生。
为让更多的盲人能从黑暗走向光明,亲爱的读者,你不觉得自己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片光明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