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杨帆琴韵声声诉真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9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杨帆琴韵声声诉真情
强弓老舟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西合璧的典范,弦乐的委婉、悠扬,体现了乐曲的意境,但用键盘乐器演奏,特别是用手风琴这种被人们认为只适合伴奏或只表达欢快的娱乐性乐器来演奏,则是一种新的创造!这位勇敢的创造者,就是手风琴演奏家杨帆。
刚过而立之年的杨帆,已经潜心练琴20多年。他摒弃了传统的“指法音符式”练习法,而将自己浓烈的情感融化于优美的乐曲之中,赋予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他不是单纯将乐曲用手风琴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将乐曲像讲故事一样,通过他的指尖,通过他的丹田之气,在瞬间的流光变幻中,注入了思想,注入了灵性。
杨帆生在银川,却对成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秀丽的巴山蜀水使他增强了对音乐艺术的感悟。15岁那年,他良好的音乐天赋被兰州军区空军歌舞团发现,从此便开始了专业音乐演奏生涯。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在1984年选择了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手风琴专业进行深造。大学5年,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追求融思想性、戏剧性、浪漫性于一体的独特演奏风格,将细腻、轻柔、豪放与沧桑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为此,他走上街头,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幽静深邃的夜空下,到音乐海洋中漫游。他的投入,常常使周围的人受到感染,驻足聆听,同他一起感受美的旋律。给杨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在沱江岸边演奏《勃拉姆斯摇篮曲》时,在结束演奏的一刹那,他发现,原来还在江心的几只小船都已划到了江边,甲板上的船夫一个个托着下巴,痴痴地听入了神儿。
可是,探索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非难,什么“有辱门楣”、“街头乞讨”之类的冷言冷语暴风雨般落到了杨帆的头上,他的毕业论文《音乐教学法的改革》也引起了争议。但杨帆这时已经认定了自己的未来。
杨帆继续用气、用心去演奏,终于冲出来了!1989年毕业后,他先后在贵州、广东、海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北京、上海等地举行过个人演奏音乐会,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位俄罗斯音乐人在听完杨帆演奏后评价说,他不敢相信在中国竟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手风琴演奏,他固执地以为杨帆的音乐一定师出海外,一定受过某位手风琴大师的真传。
杨帆在从事大量的演奏活动外,还以其独特、创新、系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手风琴学生。他的教学特色在于,在教学生演奏技巧的同时,培养音乐感受力。他教学生和演出一样投入,每次上课,都要求学生用讲故事的方法演奏曲目,以便更快体会乐曲的内涵和意境。据有关专家评价,杨帆那些10来岁的学生,其演奏水平可以和音乐附中的学生相媲美。他的学生还同时包揽过全国青少年手风琴大赛的一二三等奖,被人们称为“杨帆系列”。
不久后,他将和高水平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所钟爱的《梁祝》、《重归苏莲托》、《柴依金手风琴协奏曲》等20多首名曲。这些内涵丰富的乐曲,演奏起来非常困难,却能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
在《梁祝》中,杨帆进一步完善了原作,他将用抖风箱的手法奏出如泣如诉般的颤音,其中那段脍炙人口的主旋律,大概会使人产生月下观蝶起舞的感觉。(附图片)
杨帆拉起琴来如醉如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