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梧州抗洪实录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0
第2版(经济)
专栏:

  梧州抗洪实录与思考
本报记者郑盛丰
    罕见的洪灾罕见的奇迹
广西梧州,这座素有“小香港”之称的广西水上门户城市,今年6月遭受了百年罕见的大洪灾的袭击。在洪峰出现的6月19日及其前后的几天中,西江防洪堤有375处决口并全线漫过洪水,市区72条街道被淹69条,95.8%的城区变为一片汪洋,所有工厂被迫停工,所有的商店被迫停业,所有学校被迫停课,作为城市副食品基地的郊区的田园与塘库,也都淹没在洪水之中……
然而,在罕见的洪灾之后,却出现了罕见的奇迹:全市受淹12.82万户56.51万人,到6月25日洪水退后统计,死亡7人,其中2人因触电死去,3人因游泳而亡,直接死于洪灾的只有2人;城区被洪水淹泡前后整整10天,并无因灾发生任何流行病;洪水尚未完全退去,工厂便开始复工,商店又开始营业,学校又开始复课,城市又车水马龙,霓虹灯又满城闪烁,姑娘们又裙裾飘拂;整座城市人心稳定,秩序良好,供应正常;如果不是抗洪救灾的宣传鼓动横幅仍随处可见,不是灾后清运淤泥垃圾的车辆在忙碌穿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座刚刚经历了本世纪罕见的特大洪水肆虐的城市。
    党政军民都有出色的自画像
与梧州抗洪奇迹相联系的,是30万抢险救灾军民众志成城、可歌可泣的品格与精神。面对突发性的特大洪水灾害,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身的位置,都有其自画像。
画像一:流泪的党员领导干部和灯光彻夜不灭的指挥部
灾后,市民评说:市委和市政府没有使他们失望。
在特大洪水袭来之时,作为全市抗洪救灾总指挥的市长宋福民,多次流下泪水。
6月17日傍晚,洪水猛涨,水位达到24米时,宋福民迎着汹涌的洪流乘船察看灾情,看到两个江心小岛即将被洪水淹没,岛上的村民又未能撤离,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儿掉泪了!他是为危急中的村民掉泪。
同日晚上10时,就在宋福民又一次召开抗洪救灾紧急会议时,受命赴梧州指挥部队抗洪救灾的广西军区副司令员胡军少将长途驱车冲破途中洪水阻隔赶到梧州。当宋福民市长和胡军少将两双手握在一起时,宋福民第二次流泪了——他是为看到最能使人产生信心与力量的子弟兵而掉泪。
市长的第三次流泪,是在3天后。那是20日下午,25.91米的最大洪峰刚通过不久,城市仍处在危急之中。此时传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将于明日飞梧州察看灾情指导抗灾的消息。宋福民又一次流泪了。这是激动和兴奋的泪。此刻他比任何人都更强烈地体会到什么叫温暖与关怀。
21日下午4时27分,邹家华副总理乘直升机抵达梧州。在这之前,由水利部副部长张春园率领的国务院救灾工作组已先期到达梧州。邹家华一下飞机立即赶到重灾区看望灾民。看到街道上只能行舟而不能行车的惨象,看到已无家可归而集结在船只上的灾民们,邹家华的眼睛湿润、落泪了。但邹家华了解到面对如此严重的水灾,梧州能基本做到“保吃饭,不死人”时,他又深感欣慰。他对市长和灾民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灾后要把梧州建设得更美丽!
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给梧州人民强大的信念和力量。
为了抵御洪灾并在灾后建设美丽的梧州,宋福民和他的伙伴们组成的市抗洪救灾指挥部彻夜灯火通明。10多个紧张而难忘的日日夜夜,他们吃睡在指挥部所在的市政府大楼大会议厅中。吃的是“供给制”式的份饭,住的是地板上的通铺。从总指挥到指挥部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家里都已受淹,但大家都顾不上也无暇回家看一眼。到6月23日,满城洪水逐渐退去,由于多日睡不了觉洗不了澡也无暇刮胡子,满脸长胡子的市长望着同样满脸长胡子的指挥部男士们,相视大笑。
画像二:中层干部共产党员
洪水到来前夕火速从南宁赶回的郊区党委书记黄树芬,回到梧州未进家门就一头扎进救灾前线。5天以后,黄树芬年迈的父亲寻到他大发脾气:“你妹妹、妹夫不知生死,你关心不关心?”黄树芬仍继续为救助转移受灾群众而忘我奔波,第二天下午,他才赶到妹妹住处,在洪水中破门而入,把妹妹和妹夫从洪水围困的阁楼中救出。
杨有智,这位灾情最重的万秀区的新任区长,最险的时刻乘一叶小舟在被洪水浸泡的危房中寻觅救助群众。他发现有两个老人被困在一间随时都可能崩塌的危房中,不顾危险越过另两间危房的瓦面,从窗口中把老人救出。灾后统计,这个城区的所有孤寡老人,全都安然无恙并得到妥善安置。
梧州水文站,这次用简陋的设备与近乎原始的手段准确地预报了汛情。但市民们并不知道,水文站站长李凡枝为指挥测报水情,一连10多天没能回家看望独自在家已80多岁行动不便的父亲,也没能去医院看一眼在洪水之前就已住院留医的妻子,同事们称他为了救灾而“六亲不认”了。
在大灾面前,人们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党支部,认识了身边的共产党员。
看一看汪洋之中郊区的几位农村党支书吧。一位是塘源村的支部书记廖沛清,这位只拿40多元津贴倾尽全力做了7年基层支部工作的中年妇女,在全村3000多村民家里全都被淹的情况下,她果断决定租用两条船,大船用来调运粮食,小船用来给村民送医送药,全村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另一位是新民村支部书记陈群英,也是女性,她家里被淹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双目失明的五保户黄桂卿。她带上一位预备党员把这位老人转移到安全处,并每天给老人送饭。还有一位是人口过万的寺冲村的老支书黄显坤,在洪水到来之前,他手提扩音喇叭,挨家挨户通报灾情;洪水来后,他又手提扩音喇叭挨家挨户指挥救灾……
画像三:“中坚”是子弟兵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经受了这次百年罕见大洪灾的梧州,对此感受尤深。
梧州市民忘不了这一动人情景:露天,在用于抢险救灾的舟桥桥板上,一身泥浆的战士相互挤靠,和衣而卧。这是从500多公里的沿海昼夜兼程赶来救灾的广西军区舟桥连官兵。他们赶到的当天,就从洪水中救起456个灾民;紧接着,又在飞机场抢卸共15架次45吨的空运救灾物资;然后又深入灾区帮助灾民生产自救。战士们太累了,以至于抢险归来,头一触地,便呼呼入睡。
市民们也无法忘怀这雄壮的一幕:6月18日,梧州市最大的储粮库新民粮库的近万吨粮食眼看就要毁于洪水。危急之中,一支由1300多名官兵组成的部队似乎从天而降,以惊人的速度和同样惊人的战斗力,硬是比洪水抢先一步抢运出7100多吨粮食。他们是头天晚上奉命星夜赶来的“白台山英雄团”官兵。这支当年曾在辽沈战役中激战6昼夜,打退敌人11个师的轮番进攻的英雄部队,今天在和平时期的抢险救灾中又展现出特别能战斗的英雄气概。
但市民们并不知道这支英雄部队背后的故事:为了前来抢险救灾,团政委刘臣上校口袋里藏着来自老家“母病危速归”和在广州住院的妻子“病情加重速来粤”的两封电报;大龄军士长崔锦宁经批准回广东老家相亲,当他获悉广西受灾后,当即决定取消与女友约会返回部队,他因此被称为“失约的情郎”;妻子产后大出血已获准回家探视的另一位军士长,却在准备回家前的两小时,背上了参加抢险的行装,他因此成了“无情的丈夫”。
然而,他们对人民怀有无限深情和厚义。当抗灾结束,部队返程与市民依依惜别时,团政委却这样抒发情怀:我们这次参加抢险救灾,从梧州人民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灾后思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
梧州这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使党政军民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人们,正在作灾后的深层次思考。
人们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抗洪救灾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很多人都想到并提出这个问题: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梧州遇到这场特大洪水,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不是危言耸听。首先,没有改革开放10多年来大大发展了的生产力,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梧州的损失会更为惨重,出现的问题会更多,付出的代价会更大。比如,大洪灾中,要害问题之一,是全市95%的电话都被洪水淹成哑巴。已被洪水淹成“孤岛”的梧州,差点因通讯失灵同时变成与外界隔绝的“哑城”。
是高新技术产品,使已成泽国的梧州仍能保持与外界的联络和相互间的联系,那就是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开通使用的2300个“大哥大”和1000多个“天地通”。正靠了这些因无线而不怕水淹的移动电话,才能有效地指挥和组织抗洪救灾。
大洪灾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洪水一度切断了梧州外出的所有公路,也使水上航运一度停航。在梧州水陆交通都已断绝的情况下,给梧州予“绝处逢生”的,是新建成尚未验收就提前使用的梧州飞机场。正是靠了这个尚无正式航班和航线的飞机场,才使空运救灾物资得以降落,使邹家华副总理得以及时飞来。而用以了解气象指挥起降的,也是“大哥大”。
人所共知,“大哥大”和新机场这些现代基础设施,都是近年来改革开放后的产物。
人们还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在抗洪救灾中梧州近百条客货轮船和一批轻捷快速的舟艇,是近年航运公司经济实力增强后添置的;而大洪灾中房产公司无偿提供给无家可归的灾民居住的一批崭新住宅商品房;整个抗洪中共出动车辆14727车次,船只467艘次,先后运抢货物17万吨。新的装备,新的设施,新的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见证。
作为市长和抗洪救灾总指挥的宋福民,和刚刚出访回来就深入灾区的市委书记徐瑞林,不约而同地想到另一个问题:政府形象与抗洪救灾的关系。他说,如果政府不是办实事受欢迎的政府,抗洪救灾中就会缺少凝聚力和号召力。
梧州市近3年,市政府每年都努力办好10件实事。这10件实事,大都是事关社会发展与市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市场等。群众对政府的工作,眼前有形,心中有数。洪灾之中,对政府的指挥与号令,自然一呼即应。
联想到梧州灾后,各方纷纷慷慨资助,本市市民也争相解囊捐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大不同前的社会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问题。而社会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无不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
一场大水灾,既强化了人们防洪意识,激发了人们的互助精神,也从正反两面警醒人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设,这是我们赖以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