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柳州人这样搞市场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2
第2版(经济)
专栏:来自柳州的报告③

  柳州人这样搞市场经济
本报记者王清宪费伟伟
初听柳州情况,觉得它是个“谜”。其实,柳州既无“谜”,也无“秘”。如果非说不可的话,那么,这个“谜”一点都不玄,这个“秘”一点都不神。柳州人把国有企业搞活了,主要在于柳州人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道理。
所不同的是,他们认识得早些,认识得透些。而且做得对路,做得扎实。
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
陈雷卿有这么一个比喻: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是“摇钱树”,但我们只能摇下果子,如果把叶子也摇下来了,那树就该枯萎了。
他的意思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长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所创造的利税几乎全部上交,扩大再生产则等着计划投资才能进行。向市场经济过渡后,国有企业长期高负荷运转,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低,而且企业的改造问题迫在眉睫。可是,国家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钱,有限的地方财力也只是杯水车薪。企业已经进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改造的阶段。面对这种状况,必须给大中型企业“放水”。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保证上交任务的原则下,尽量给企业多留,以增加企业积累,提高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这方面,柳州市多年来的做法是:1.对符合产业政策、投入大、技改周期长、管理基础好的大中型企业,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承包方案中,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向企业利益倾斜;2.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把现行的折旧率提高30%。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行业的企业,可实行快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由企业支配用于发展生产,免交“两金”,并视同完成承包任务;3.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根据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增提新产品开发基金,不受提取比例限制,列入成本;4.企业按销售收入的1—2%提取自有流动资金,市财政还从每年的企业超承包分成收入中返还企业30%,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这些全市统一的政策之外,对一些具体情况,还本着这种精神灵活对待。1988年,柳州工程机械厂用租赁的方式引进价值2300万美元的设备。市里为支持企业,同意企业每台机器加大1万元的成本,用这部分收入偿还租赁公司的贷款。1993年,上交利税2.06亿元,几乎等于改造前的10倍。当年,全国有4大家工程机械企业比肩伯仲,如今,柳工的利税已相当于其中两家的利税总和。柳工无可辩驳地成为全国同行业的“大哥大”。
柳州的企业不仅活,而且表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认为,这是长期重视技术改造的结果。
80年代初,柳州市60%以上的工业设备还是50年代水平。自“七五”以来,全市共引进各类先进设备1万多台套,引进先进生产线200多条。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中,有30%以上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80%的国有企业进行过较系统的技术改造。据统计,全市每年新增产值和效益的60%是靠技术改造取得的。技改每投入1元,创产值2.2元,创利税0.52元。进入“八五”,到目前已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1亿元。“七五”以来,一个柳州市的技改投入,相当于全广西的1/3。
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金仁寿说,从“六五”开始,柳州市就抓技术改造不放松。不管大环境宽松不宽松,技改没有停过。
市财政这么紧,钱从哪里来?
我们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时,方方面面的人给我们凑了这么几个答案:1.市财政每年拿出一块来,平均有1000万元。2.争取把市里的技改项目挤进国家、自治区的盘子,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积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争取技改贷款;4.利用政策,鼓励企业自筹资金;5.通过股份制吸引社会闲散资金;6.扩大利用外资,改造老企业。
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不是特区、没有特殊政策的柳州,靠什么动员这么多的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的“放水”政策。所以这么说,因为这个政策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企业自身便有了改造的冲动。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企业才可能考虑发展问题。眼下吃饭都成问题的企业,哪还有更多的心思考虑技改?二是,企业有了一定活力,才可能受到人家的青睐,才可能吸引金融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资金。
这几年,各地发展经济,追求快速发展,不少走的是铺摊子、上新项目、上大项目的路子。柳州市的做法则相反,政府不再作为直接投资者铺新摊子,而是立足于为现有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用市场的手段以及一切可以借用的社会力量进行自我改造。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牙膏厂、柳州汽车厂、柳州水泥厂等35家收入超亿元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技术改造焕发生机的老企业。正因为不铺新摊子,市财政的日子纵然紧也能过得去。
柳州人习惯于把他们的做法叫做“蓄水养鱼”。这多少总给人一种权宜之计、临时措施的感觉。认真地研究,并从他们的作法和实效看,实际是一个投资体制改革的问题。市财政保吃饭,在提高企业积累的同时,把企业变成投资主体,使所有技改借款、贷款、还款、筹资都成为企业行为,既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又减轻了财政的压力。这种投资方式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既减少了投资的盲目性,又提高了投资效益。
市场是有计划的市场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但是,计划什么?怎样计划?对我们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个新课题。在这个新课题上,柳州人的探索值得总结。
柳州市国有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权力,市政府在城市改革初期就下放得差不多了。企业很早就面向了市场。但市里并不是一放了之。该交给市场的彻底放,对该管的决不放松,而且管得更紧、更实、更严。
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规划。1978年之后,经济进入恢复阶段。当时柳州市的产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占63%,轻工业占37%。根据恢复时期的特点,社会对轻纺产品的需求大,且又投资小见效快。市里便及时进行调整。到1983年,轻工业比重已上升为50.99%,重工业下降为49.01%。这一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1978年翻了一番。
“七五”以来,柳州市在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尽管这是一种企业行为,但政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制约手段,严把技改资金的投向。这个方向是:从全市的工业布局出发,确定机械、冶金、轻工、纺织、建材化工五大行业;从已有的企业中,选定汽车、工程机械、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去年,他们又根据全市工业产品对全国市场的占有情况,确定出20个拳头产品作为主要扶持目标。至此,包括产业和产品结构在内的柳州市的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完整地形成,他们称之为“5320”工程。
“七五”以来,他们把88%的技改资金投向体现这个发展思路的国有企业。1993年,汽车、工程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的技改投入4.5亿元,占全市实际完成数的50%;20个拳头产品投入6.6亿元,占全市实际完成数的73%。
对一个区域的经济来说,其最大的效益是结构效益。由于有这样一个明确的产业结构概念,柳州市10多年来不懈的技术改造的过程,同时又是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过程。柳州通过技术改造的方式,在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下,确定了重点产业,但并不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柳州工程机械厂、水泥厂、牙膏厂各种指标均列全国同行业前茅,微型汽车全国销量第二,都是走的这条路。摆脱大而全、小而全的老套套,上规模的同时,从工业布局上,考虑工业结构的完整配套。光汽车行业,全市就有100多家配套协作企业,从发动机到零配件,配套产值达到8亿元左右,整个汽车行业年销售收入达60亿元。这样,技术改造、结构调整、规模效益三个追求,便成了同一个过程。
既要开明又要高明
现在,柳州市的企业都说,市政府把能放的权力都下放了,干好干坏全看你厂长经理能耐大小了。放权之后,政府部门有一种说法:手中没有米,叫鸡鸡不理。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又怎样有作为呢?市长刘知炳在一次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会议上说,这就看你是不是真有市场经济的观念,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服务。服务得好,不怕没人找你。
市经委在柳州的企业界是真正的“娘家”。市经委主任罗连鉴说,下面的企业谈项目,都主动地先找经委商量。市经委一般是不用否决权的,也没有硬性要求企业汇报。但企业要求经委从市产业政策、宏观的角度去给提出建议。以至目前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哪个部门都认经委的帐。从工商起执照到银行贷款,都乐于听取经委的意见。他们认为,只要经委支持,说明这个企业、这个项目就会有市场、前景错不了。
前几年,微电机总厂、加力电机公司、发动机厂等10多个企业生产电扇。市经委对全国的电扇行业分析之后,认为我国电扇市场已经饱和,而柳州市的这些电扇生产厂家档次不高、规模不大,又影响了主导产品的生产,再花大力气干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于是,果断决定动员企业下马,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果不其然,第二年,全国电扇大战开始,各地不少电扇厂家产品积压不得不停业转产。
在贯彻落实《条例》的过程中,提到政府部门下放企业自主权,人们习惯于一个形象的说法:做一个开明的“婆婆”。柳州的做法说明,政府部门把企业的权力放下去,甚至干脆什么也不管,仅仅做到开明,对一个地区在全局上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做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从“布局谋篇”、到“行文造句”都能从战略的高度给企业以指导,同时又成为一个高明的“参谋”才行。
企业经营中的重大事情,政府不仅关注,而且利用政府的作用在这方面去影响企业,做到“开明”加“高明”。这就是一个面向市场的政府形象。
朱镕基说,柳州的国有企业搞得这么好,看出来不是外行干的。
内行指什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既包括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更包括对政府的要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