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作客土族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作客土族村
本报记者汪波
初夏时节,青藏高原阳光明媚。
献上洁白的哈达,敬上飘香的青稞酒,身着民族服装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塘拉村的土族村民,以自己民族独特的方式,欢迎来自中国记协赴青海采访团的记者。
喝过三杯酒,我们走进一户土族村民的家。屋里正散发着奶茶的芳香,炸馃已摆上桌。歌声起,美酒举,我们再一次被热情好客的土族村民感染着。
主人叫马成寿,今年四十岁,在县法院工作。他家有六口人:父亲、妻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种十七亩地,还投资五千元开了一个小卖店。女主人东占梅高兴地说,家里一年收入四千多元,买了摩托车、手扶拖拉机、彩电,日子过得挺好。问女主人还有什么打算,她笑着说:“我不识字。但我知道文化知识的重要。我要把小女儿培养成有知识的人,希望她能考上大学。我还想多挣些钱,把小卖店再扩大些。”
刚走出这户充满生活气息的土族人家,就见门外有十几位土族妇女,手拿自己绣的美丽精巧的针线包、钱褡子,正向客人们兜售。“呵,一个针线包十元,一个钱褡子五十元。”
我们深深地被土族村中的变化激动着,有的记者已把刚刚买来的钱褡子挂在了腰上。
村主任东国忠感慨颇多,他说:“我们村有二百零二户,人口一千多。以前全村仅靠三千七百多亩耕地生活,人均年收入二百多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里发生了大变化,已有百分之七十农户盖了新房,买了电视机、录音机。八十二台手扶拖拉机进了农民家。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七。村中还出现了六名大学生。如今,村里人还走出家门,到外地抓经营。村中已有十七名个体维修、经销、加工点。小村子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兴旺。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五百九十八元,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还多。”
好客的土族村民又举起了酒杯。进门出门三杯酒——这是土族待客的习俗。
我们祝愿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