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陈其新先发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2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陈其新先发制人
鲁怡
这是一家只有四百多名职工的纺机设备厂。一九八六年,陈其新受命担任厂长,这家当年虽是个三十多万元固定资产、一百多万元年产值的小五金厂,却在市场上火了一阵。然而,没过几年,这个厂终因产品单一而发展缓慢。
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陈其新领悟到,搞纺织机械设备的出路在于开发技术改造的机械。一九九一年四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其新在华东的一家纺机厂了解到,这个厂正承担着国家下达的倍捻机试制任务,但该机的心脏部件“锭子”还没有过关。陈其新想,如果我们能先发制人,圆了“倍捻机”国产化的梦,不就抢占了大市场吗?于是,他们在取得该纺机厂的积极支持下,果断地决定接下了整只锭子的试制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连日攻关,终于有了结果:当全国八十多家单位一百四十多位代表参观新昌泰坦厂现场时,看到三台整齐簇新的化纤、真丝倍捻机,不由得惊喜万分。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浙江省计经委联合在江苏吴江市召开泰坦牌倍捻机鉴定和推广会。专家们认定,该机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八十年代同类进口设备水平,之后,国家科委把该厂“倍捻机”和“锭子”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中国纺织总会为该产品颁发了新机的型号和名称。不久,这种价格只相当于进口机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倍捻机成了抢手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九九三年这个厂年创利税一千零一万元。
厂里前途一片光明,陈其新却陷入了沉思:这种好势头能保持几年?于是,该厂运用超前的市场信息,又实施了“横向搞配套,纵向改机型”的领先战略,出奇制胜。泰坦厂在现有化纤、真丝倍捻机品种的基础上,又开始向第二代、第三代倍捻机产品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