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让市场来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2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让市场来选择
本报记者傅昌波杨健
“一年一拨忙”的高校毕业生分配和就业工作已基本结束。今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分配情况表明: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分配就业机制,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必须有全新的思路。
在北京市人事局,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94年北京地区67所高校有本、专科毕业生3.4万人,毕业研究生5000多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总量上仍是供不应求,全国共有北京生源毕业生16336人,而今年仅北京市属单位的需求便超过了2万人;今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依然未得到缓解,师范类缺口最大,需求为5903人,而生源仅2954人;工科类亦不足,农科、文科依然是供大于求。
北京市人事局大学生分配处处长韩庆林透露,供与需相左的矛盾自1984年实行用人单位与学校和学生见面的改革以来虽然有所改变,但双方脱节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以来,“变化比计划快”的现象出现得更多了。如今年的紧缺专业为计算机应用、工业民用建筑、无线通信、财会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等62个,明年会有哪些变化就不好说了。此外,他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很突出。
在回答选择谁这个问题时,用人单位的答案主要集中在三类学生上:一是热门专业毕业生,比如外语、财会等专业;二是“多功能”,有潜力的人才,比如有外语专长的中文专业学生,执有国家技工考核证书的工科学生,会双语的旅游专业学生等等;三是由各高校按一定比例推荐评比的优秀毕业生。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前青年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单位依次是:能发挥个人才能的,经济收入高的,社会声望高的,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环境好的,能继续深造的。
从今年的分配情况看,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热点不再局限于外企公司、三资企业,一些效益较好、人才使用合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一些国家事业单位也得到了毕业生的青睐。
一些长期从事学生分配工作的老师认为,分配不等于就业。应当说,分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概念,是过时的概念,就业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概念。
国家教委的负责人也曾指出,从改革开放的趋势看,由高校指导毕业生择业或自办就业市场,将是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人事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就业机制。
事实上,这也是毕业生就业改革的唯一方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