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文采幽然如清夏——“成都画派”深入生活写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2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文采幽然如清夏
——“成都画派”深入生活写意
促织
蜀地丹青巨子史不绝书,而最近成都画派中国画的入京展出使人们又一次刮目相看。
进入80年代后,因经济的逐步发展、交通的日趋便利,小三峡、九寨沟、黄龙寺、海螺沟、四姑娘山、西岭雪山、银厂沟、九峰山直至大雪山、大草地都成了成都画家战略性的攻克点。在他们的画面上,展现出只有登山运动员才上得去的高山,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半个多世纪前红军走过的地方。大小凉山、成昆线上,野兽也为之心惊的峭壁绝岩,落差极大的河谷,神奇的冰川,童话般的水晶珠帘,壮阔的长泉宽瀑,终年冰封的雪宝顶,四川的制高点贡嘎雪峰,孔雀翎似的五彩湖、梯湖,开满山花的怪岩奇崖,遍体绿苔的危栈,白草瑟瑟的黄河边,当年必须光着屁股拉纤的恶流险滩,深山窝中与世隔绝的古镇,大荒原上遗世独立的喇嘛庙,空荡荡的溜索,晃悠悠的索桥,相互异趣的羌村藏寨彝居古堡,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段才看得见的空勾无皴的金碧山水奇景等等,不但活灵活现,有的还似在以哲人的目光审视那原始朴茂特有的悲壮苍凉……
另一批画家则以成都坝子为基地,走向龙泉山和川东皇陵,描摹平坡浅岗、小桥流水、茅屋瓦舍、坡地梯田、古堰新渠、船坞码头、水库渔舟、果园花竹、牛羊鸡鸭、朝烟暮霭等等,画出了浅丘地区的乡土味,写出了岷江平缓河段的风情,创出了田园牧歌式山水画新风貌。
刘朴强调“人类和大自然的协合”。他在画面上喜爱表现黑白灰的大对比,用线条的贯穿力和空白的粘合力来表现人天合一的意蕴。而朱常棣则喜欢“画中现实梦中境”,试观《夕阳》和《红土地》,总有那么一股气线横亘画面,强调了浓郁的苍茫之感。李金远的《塔玛行》给观众提供一种原始而悲壮的史前情绪。叶瑞琨充分发挥水的功能,在大面与细线的结合中创造出一种迷离汗漫的境界……
当前几年要将中国画“统统送进历史博物馆”的呼声甚高时,他们仍坚持着对传统的学习和研究,而对新事物新理论新方法又汲取极快,且重实践而鄙争执,成与不成在作画上见而不在说话上见。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成都山水画家的作品虽在历届全国美展中入选获奖者寥寥,但在兄弟省市和港、澳、台、日本直至东南亚声誉甚高。成都画家甘得寂寞,大智若愚,在不知不觉中早就从盆地外面赢得了“成都画派”的桂冠。金陵画派清丽明媚,风光旖旎,如仲春;长安画派浑朴简约,清旷高朗,如金秋;东北画派冰寒玉冽,黑白耀眼,如晴冬;而成都画派则雄险峻秀,文采幽然,应该是清夏。(附图片)
(文中图片《月光下》彭懋先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