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2阅读
  • 0回复

充满希望的高原——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开发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3
第1版(要闻)
专栏:

  充满希望的高原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农业开发巡礼
本报记者刘伟
走一趟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西藏的河谷农业正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西藏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消失。
1991年,中央决定,在本世纪最后十年,国家投资10亿元,重点开发建设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中部流域,是西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有“西藏粮仓”之称的这一地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三地市18个县。这一跨世纪工程,将使一江两河流域在西藏率先告别绵延千年的自然农牧形态。
一江两河开发,是西藏经济改革的必然,将对西藏农村经济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这里的农牧民们开始真正丢掉“穷”的帽子。日夜流淌的雅砻河,将在农牧民们的努力下产生效益:投资1000万元的琼果水库作为一江两河今年的骨干工程已经上马。水渠在干燥的田地间蔓延,电线从一个村庄牵到又一个村庄。最让人感动的是,山南人民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努力。从贡嘎到乃东,沿江几十里的沙滩出现了连片的绿洲。
一江两河办副主任聂功清在西藏34年,他说,现在有了干大事业的劲头,十年间将开发200多个项目,逐步把一江两河区域建设成西藏的商品粮基地、畜产蔬菜副食品基地、轻纺手工业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动力,给贫穷、生产力低下、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装上了腾飞的翅膀。
老聂的手在一江两河地图上指点,今年一江两河有四个“两”骨干工程:两个水库,一个是江孜的楚松水库,另一个是琼结的琼果水库;两座横跨雅鲁藏布江的大桥,一座是山南的娘果大桥,一座是日喀则的东嘎大桥;两座水电站,一是拉萨市尼木县的塔荣电站,另一是南木林县的拉岗电站;两条输电线路,一是从白朗县到日喀则48公里输电线,另一条20公里线路则从拉萨平措电站牵至林周县。
从有关的计划上看到,今年贡嘎县和江孜县两个综合农业试验区,投资均在2000万元;位于山南姐德秀乡方圆几十公里的林业试验示范区,投资也在2000万元。
走访一江两河流域,从当地群众劳动的热情中,可以看到这里未来繁荣的前景。江孜县长说,只要是修水库、修水渠,农民的热情特别高。
这里邻近雅鲁藏布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放眼望去,干渠纵横,田地里青稞、麦子、土豆、油菜长势喜人,4700多亩人工造林枝叶茂密,人工种植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江边。负责开发区的副县长说,今年艾玛岗农业开发区除了改造低产田,增加造林和人工种草面积外,还将建肉食基地,增加牛羊的出栏率。
以干旱出名的白朗县,上了一江两河项目的杜琼提灌站以后,今年春播春灌时,群众在清水奔流的水渠边又歌又舞。如今,日喀则地区的谢通门县和白朗县的群众都喝上了清水,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现在,一江两河开发已初见效益。3年来,开发流域粮食、肉类和农民的收入分别比开发前增加11.9%、20%和16.2%。一江两河流域的农民家庭,80%都盖了新房,农民拥有私人汽车、拖拉机已不是少数,乡镇企业在一江两河流域如同雨后春笋。当绒河电站发电,电灯在谢通门县的村子里点亮,村民们说:“这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光明,第一次是1959年民主改革,农奴翻身抬头见天做了主人;这一次,我们不再用酥油灯照明,孩子可以在电灯下看书学习、听广播、看电视,下一步就有条件搞加工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