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常香玉的忠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3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常香玉的忠告
卫晋
在七月九日中宣部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座谈会上,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向青年演员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光阴是退不回来的。如果现在不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错过了这段年华,以后再努力也不行了。好比庄稼误了生长期,追多少肥也很难有大出息。”
我听了心头猛地一震,因为二十年前曾经听过相似的话。那是夏末秋初,我到辽西一个遭受旱灾的农村作产量调查,只见大面积的受灾玉米,长得又矮又细,已经蔫缨的玉米棒子只有三四寸长,一副可怜相。我焦急地问一位老农:“现在赶快加肥还行吗?”老农苦笑着摇摇头答道:“同志,晚了,已经长成这样,就没救了。好比你,现在每天供你三顿饺子,也就这么高的个儿了!”
我一下子闹个大红脸,事后请教农业技术员,才明白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生长期。在它的有效生长期内,水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过了,确实“每天供三顿饺子”也无济于事。常言道“农时不可违”,就是这个道理。
这件事在我思想上曾经引起不小的震动。由“农时不可违”,我联想到,人同样有个“不违农时”问题。人的寿命可以达到七八十岁,甚至百岁以上,但是“有效生长期”不过二三十年。知识的积累,本领的长进,基础的夯实,主要在这一阶段。过了这一段,如果个人努力,也可以大器晚成,但毕竟不同于青少年时期。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几乎无一不是紧紧抓住这宝贵的“有效生长期”,勤学苦练,打下坚实基础的。邓拓同志曾经写过一首词,如此赞颂近代著名画家任伯年:“鸦片战争以后,画坛谁为魁首?穷苦一学徒,血泪育成高手……”“血泪育成高手”,的确是对成材之路的高度概括。
至于表演艺术,由于它的特殊规律,更加重视“幼功”的锻炼。拿京剧来说,从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数起,哪一个不是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练就一身绝艺的?盖叫天年逾古稀还能在八仙桌下打完一套猴拳;郝寿臣八十高龄犹堪登台献艺而脸不变色气不喘,都是少年时代打下的深厚功底在起作用。现在的情况呢?当然有不少优秀的青年演员继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但总的来说,吃得起这种练功之苦的青年演员越来越少。有些年轻人“晚上拚命玩,早上拚命睡,白天拚命吃”,就是不愿好好练功。这就难怪上得台来,打上几个回合,就虚汗直淌,气喘如牛。他们总是自恃年轻,来日方长,可是他们不了解,来日虽然方长,“有效生长期”却不长,如不珍惜,稍纵即逝,等到由自慰“来日方长”转为自叹“去日苦多”,一切就晚了。
常香玉对青年演员的这番忠告,很可能对各行各业所有的青年人都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故借《人民日报》一角加以传播,并发上面那些议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