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乐为人民谋幸福——记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乐为人民谋幸福
——记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
新华社记者杨凤山张荣大董学清
去年,2月3日到12日的10多天时间里,青岛港务局党委、工会先后收到装卸一线十几个单位的来信:工人们自发筹集资金25万多元,要奖励局长常德传和他的助手们。今年1月3日,出席港务局职代会的500多名代表,郑重作出决议:奖励局长和局里其他领导干部。
人们为什么要奖励常德传,按群众的说法:“他乐为人民谋幸福,他给港口贡献了那么多,应该奖他。”
赴汤蹈火
最近七八年间,青岛港务局局长常德传参加过五六次对外灭火抢险,功绩卓著,人们送给他一个“常胜将军”的美名。
1989年8月12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管道局黄岛油库遭雷击爆炸起火,浓烟烈火翻滚着直冲云天。常德传命令黄岛油港立即切断与黄岛油库相连的阀门、电路,并迅速组成了一支由数条船只和千人参加的抢险队伍。
油罐接连爆炸,人员重大伤亡。当时的青岛市长郭松年率先驱车直奔火场。常德传急了,他跳上另一辆车紧追,硬是在半路上截住了郭市长的车。而他却开着吉普车冲进了火海。
离5号罐50米处,油火炙烤使人难以近前。常德传一步步地朝前查看。直到查明火情,他们才离开火场。接着,常德传又跑了600多米,到指挥部汇报了火情。
根据火情,灭火指挥部决定:要控制火势,拚死保住油港。在大火烧得最凶的时候,常德传又闯到油港附近查看,一直不顾旁人劝阻,执意往前冲。
青岛港务局与黄岛油库不属于一个单位,但在黄岛灭火中,青岛港务局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上级给常德传记大功一次。
翻开青岛港抢险救灾的历史,常德传每次都身先士卒:1986年10月18日停泊在黄岛油港的“大庆245”轮突然起火,常德传率领抢险队奋力救火,职工们纷纷跳下海水救人;1991年7月19日,狂风突袭青岛港,两台桥吊被刮倒,常德传率职工们用3个多月的时间,不仅修复了两台塌倒的桥吊,还新安装起两台桥吊;1992年3月3日,“长柏”轮在青岛海域145海里处突然起火,当被救护到青岛港后,常德传组织全港的各个部门,对遇险得救的988名旅客和41名船员关怀备至。
1993年12月16日,又是一个令人心惊的日子。停泊在胶州湾锚地的2万吨级油轮“华海1号”突然爆炸起火,船上35名船员获救,3人失踪。正在黄岛现场办公的常德传和局里几位领导干部,立即在20分钟内火速赶到现场,组织灭火抢险。从17日清晨6时30分,乘指挥船在现场监控了一夜的常德传发现,油轮烟雾变小,海上风力减弱,便立即提出要带一条船靠上去,查看油轮有没有漏油。当船靠近油轮时,海面上没有发现漏油,说明油轮有救了。
“消1、消1,主炮副炮对准左舷!”
“拖3、拖4,靠上去顶住船头两侧!”
随着常德传一声声果断的指令,六条消防船分兵把口靠上油轮,各船消防炮水柱齐发,对准各自的油火目标猛烈压下。
常德传镇定地观察着灭火情况,冷静地分析火情。此时此刻,如果抢险措施不能奏效,会给靠近失火油轮的船只和人员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他当机立断,命令各船改用泡沫灭火剂向火势最猛的三号舱集中射击扑救。此招果然奏效,火势逐渐被扼制住。
晚7时,连续29个小时没合眼的常德传宣布:“华海1号”大火胜利扑灭!灭火现场,顿时一片欢腾。
常德传又一次被记大功。
呕心沥血
常德传不仅仅是一位“救火局长”。
人们说,青岛港5年“换了一个老港,建了一个新港”,1992年度被评为全国沿海港口中唯一全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目前,青岛港的货物年通过能力已达到7300万吨,正雄心勃勃地向亿吨大港挺进。这一巨变,凝结着全局职工的心血,更倾注着常德传的心血。
1988年底青岛港务局实行局长负责制,把常德传推上局长的位置。44岁的常德传,面临着重重困难:老港区货源短缺,船舶减少,生产任务完成难度很大,新港区建设基本停顿。常德传感到,要使港口发展赶上全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自身发展。
常德传断定,集装箱是今后衡量港口发展的标志。于是,他立即调兵遣将,又筹资进行码头技术改造,使集装箱运输的吞吐量以每年30%以上的幅度递增。到1993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0万标准箱,跃居全国第三。
常德传敏锐地看到,港务局存在着人浮于事,互相推诿,互相掣肘等不少弊端,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于是,他们在全国沿海港口第一家率先实现全员劳动合同制,局机关由660人精简到194人,全局2000多人下岗。
青岛港区内部前些年道路狭窄,常德传任局长后着手修路。施工中,他昼夜靠在工地上。一天,常德传读初中的儿子课外活动时从高处摔下来,一时休克了,医生说是脑震荡,要住院。局办公室让他回去看看。老常说:“现在筑路这么急,我离开怎么行!”
为了港务局的发展,他顾不上亲人,更顾不上自己。去年3月他到广州出差,下楼时摔了脚,左脚受伤,因忙于工作,治疗不及时,被感染了。他在医院打吊瓶治疗,左脚肿得鼓起来,脚下垫着三个枕头,左手上挂着吊瓶,另一只手还在握着笔改材料,护士看了都心疼。了解他的人都反映:常德传一年365天,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多少年的除夕夜都是和工人在生产一线度过的。
鱼水情深
常德传对工作是条硬汉子,待群众却是一片热心肠。
一天,常德传来到大港公司与装卸工人一同劳动。下班后,在候工楼更衣时,一位青年人脱着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倾诉没有住房的酸楚:“在海港,我们上班出力流汗玩命干,可等洗完澡下了班,却不知该往哪儿走。”
他了解到,有位姓庞的班长出高价在偏远的郊区租了一间小屋,每天下班回到这一临时小窝,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为了第二天按时上班,凌晨一两点就要动身赶路……
工人心头的疾苦,令常德传心里酸溜溜的。他暗下决心:安居才能乐业,就是有天大困难,也要解决工人们的住房问题。
可是,真要解决住房又谈何容易。青岛港这个拥有万余名职工的百年老港,有大批无房户、特困户和困难户,包袱沉重。面对这个大难题,常德传果断拍板,以1989年370万元、1990年710万元、1991年2200万元的投资额,逐步加快解决职工住房难的进度。1989年以来的5年间,青岛港共投资8200万元,购建住房31万平方米,相当于前40年总数的1.5倍。到去年底,港务局的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3.3平方米,是5年前的3倍。
近几年,青岛港职工喜迁新居的鞭炮声不断,分到新居的职工和家属拉着常德传的手潸然泪下,说一些感谢的话语,常德传却常说:“工人是我们的亲兄弟,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要感谢的话,就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职工的冷暖,常德传无一不惦记在心。每年一入冬,他就督促有关部门:“棉衣要早发,候工室暖气要供足,不能冻坏一名工人。”夏日的码头,骄阳似火,他一处处检查保温水桶,亲口尝一尝里面的水是否新鲜,要求水桶天天刷,饮水天天送。雨季来临前,他走访职工住户,提出不允许有一户人家漏雨。
青岛港职工遍布市区各处,上下班交通也是一大难题。过去,港务局班车既旧又少,乘车人员拥挤不堪。常德传便立下一条规矩:不买小车买大车。5年时间里,港务局购置班车30多辆,小汽车一辆也没买。目前,青岛港职工班车线路由两条增至14条,无论盛夏严冬,职工们都能坐着舒适的班车上下班。
为了保持与职工的血肉关系,常德传制定了机关干部参加劳动制度。每人每年50个劳动日,换上工装、安全帽,与“老搬”们同吃、同干。劳动更成为联接干群感情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倾听群众建议和呼声的有效渠道。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大港公司的职工反映:“我们没想到的,常局长为我们想到了;我们想到的,他为我们做到了。他说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说俺们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把咱们的海港建成亿吨大港才是大局。”质朴的工人们说不出更动听的话,但是,他们把常局长的表率作用化为了力量,把被尊为主人翁而产生的自豪感,化作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