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花园湖畔动地歌——记安徽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兴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花园湖畔动地歌
——记安徽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陈兴汉
孙建密祁贵兴
丰收喜悦为哪桩
入夏了,地处江淮平原的安徽凤阳农村正是麦收时节。走出当年首倡农业“大包干”的小岗村不远,是碧波荡漾的花园湖。湖畔遍地金浪,收割机穿梭在麦海之中。
地头,10多名壮汉在一位面色黝黑的老汉指挥下,把大车大车的麦粒围成高大的粮囤。那一身短打扮的老汉,不时捧起金黄的麦粒细细地端详。他,就是如今凤阳“粮王”陈兴汉,一人承包了1000亩湖滩地。
见我们来了,老陈高兴地说:“乖乖,56万斤啊!平均亩产800斤。多亏有了老黄,真是技术到了家,产量加一倍!”他说的老黄,是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黄士尧,受聘于老陈的“公司”。这两个爱种庄稼的人到了一块,真把花园湖搅出了浪花。
陈兴汉的老伴张从霞在我们面前似嗔似喜地说老陈:“自从承包了湖滩地,老汉像是着了疯,一年四季早起三更,一直忙到半夜。这不,刚刚收下麦子,他又要去涡阳运尿素了。”
不过,张从霞还是掩盖不住高兴地拉我们去看她家的楼房、机房、加工厂、工人食堂……问起收入,她认真地告诉我们:“去年收入42万元。今年夏季收成好,到年底,农工商收入有希望超过50万元。”
陈兴汉对这个看得淡,他说:“收多收少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我想给农民致富趟条路。”
老汉今年六十三
陈兴汉今年63岁,早在50年代就入了党,现在是后陈村支部书记兼村长。他是一个有干劲、有心计的庄稼人。“大包干”以前,他带头搞芦苇加工贩运,被错误地开除了党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老陈平了反,心劲一下子就上来了。包产到户,老陈家有了20亩承包田,他种得好,日子过得殷实。他不满足,觉得在20亩地里施展不开手脚,于是又在运销芦苇席上大显身手,买汽车、盖仓库,成了远近闻名的运销大王。到1984年,他的营业额就达到100万,人称“陈百万”。
陈兴汉富裕了,但没有忘记同住一村同种田的乡亲。“搞运销能致富,种地行不行?”陈兴汉一遍遍地问自己。
搞规模经营,是陈兴汉选定的路子。1987年,老陈以每年交给村里1.5万元的费用承包了花园湖畔的1000亩荒滩,组成了一个小农场,他投资17万元,筑起一道拦水圩堤,将圩中的700亩地开成良田,另外300亩水面开发成水产养殖场。第二年又投资买拖拉机、收割机等10多台机械。到1989年,千亩湖滩地就产粮25万公斤,使老陈种粮出了名。
陈兴汉的农场里集中了好几位种田能手,又有县委的支持,经营得很有条理。几度春秋,陈兴汉的农场兴旺了。老陈对我们说:“儿子劝过我,年纪老了,到城里买幢房子享享清福。我不去,我是党员,还要带着全村人致富。”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后陈村变得更美好,他说这心愿是三中全会带给他的。“我50岁下决心,60岁有信心,70岁不灰心!”这话,他一遍一遍地对着花园湖说过。
乡亲眼中的陈兴汉
这些年,凤阳农民一直在探讨,如何在“大包干”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致富的道路上奔得更快些。
沿着陈兴汉家小楼前的沙石路往前走就是后陈村,150多户人家分成3个小自然村。一待麦子收去,路边就全变成了水稻田。我们来到了村后的一家麦场,和正在大树下乘凉的一位老人拉开了话题。
老人也姓陈,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土地承包时,他家有5口人,分得10多亩地。现在,他家添了3口人,土地却不能增加了。如今儿子分家,带走了4亩地,老汉家还有4口人6亩地,今年小麦收了1000公斤,温饱不愁,富裕却谈不上。
说着,老汉站起来,手指陈兴汉楼前的粮囤说:“江淮之间,谁像陈兴汉呀?他一家收的粮食比咱一个村子都多!”
这位老人明白了,同是种地的庄稼人,经营方式不一样,结果也大不相同。
陈兴汉的新思考
陈兴汉总是在想,怎样带动村里一起富裕。去年春天,在县委帮助下,后陈村进行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尝试,陈兴汉担任“农工商总公司”经理,公司对全村农户进行生产、销售全过程服务,并解决了50多个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这个公司还担负了全村的公益支出费用、五保户费用。老陈这样做,全村人都尊敬他、喜欢他。
“如今丰收了,你该高兴吧?”我们这样问他。
老陈说:“高兴归高兴,他也有不少犯愁的事”。他觉得自己文化低,加上年纪不轻了,管理一个千亩地的农场和一个年营业额达800万元的贸易公司,颇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不足,近年来有4个老陈培养起来的年轻人先后离开了这个农场和公司。还有,市场信息、新科技知识,都是眼下的老陈所急需的。他坦率地说,若不是这些因素的制约,农场和公司会发展得更快。
看着老陈,盛夏里背心短裤,日夜忙碌,粗茶淡饭,实在不像是一个在农村里已经富裕得冒尖的老人。我们把这个感受告诉他,陈兴汉一笑,对我们说了自己的心愿:再用5年,帮助2/3的村民变成小康之家,在后陈村实现村庄公路化,农田林网化,住宅楼房化,卫生设施标准化,村民出门汽车化。(附图片)
农忙一结束,陈兴汉忙着修理农机。祁贵兴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