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毕业分配带来的思索一九九四年北京高校学生毕业分配漫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视野纵横

  毕业分配带来的思索
一九九四年北京高校学生毕业分配漫笔
本报记者傅昌波杨健
供求不平衡的时候
当记者见到分配仍然没有着落的小李时,为“分不出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杭州全国大学生毕业分配协调会已结束了些时候。问起他此刻心里的感受,这位条件不错的小伙子担心之余似乎又有一丝侥幸:每年分配都有计划报得晚的单位,谁有勇气熬到最后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来他放着大机关不去,自有独到的主见。不知道那些为他的分配挠破了头的老师们听到这番高论后作何感想。
像小李这样坚持“笑到最后”的当然只是少数,但从今年的分配情况看,毕业生们选择的余地的确比以前大多了。
1994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62万人,北京地区占3.4万人;毕业研究生2.6万人。尽管人数甚众,但大多数专业仍是供不应求。据高教局学生处甘北林处长的统计,总体供需比超过了1∶2。
正是较悬殊的供求比给了毕业生们宽松的选择余地。一项调查表明,当前青年学生认为最理想的单位的条件依次是:能发挥个人才能的,经济收入高的,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环境好的,社会声望高的,能继续深造的,等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小张学的是财会专业,会两门外语且实习成绩优秀。据他自己说已有6个单位明确表示要他,可他都不是很满意,想再等等看。我们在用人单位的摊位前拉住一位北京学生,请他悄悄告诉我们已经找了几个单位。谁知他对我们的谨慎不屑一顾:“为什么要小声点?我找的单位少说有七八家了。”
在某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计算机系的老师正在拿着一份分不出去的学生表格伤脑筋:“你说他条件有多好吧,还真说不上,可找起单位来可真够牛的!”“那他都提了些什么条件?”“挣钱多的,工作轻松的……”听到这些,记者不禁哑然,人事处的同志忙解释:“唉,开玩笑,只怕是开玩笑。”这里的同志指出,毕业分配中,我们倡导的,还是服从国家需要,到艰苦岗位上去的风格。
寻找教学与需求的结合点
与这种开“玩笑”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求才不得的苦楚。热门专业尚不足为虑,因为旺盛的需求必然招致报考人数的增加,解决困难只是时间问题。冷门专业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今年北京市师范类的需求为5903人,而生源仅2954人。丰台区教育局人事科的庞淑贞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区的师资需求大概在200人左右,到3月底真正落实的只有10多人,他们已经带着各校校长赴外地求贤。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考虑,供不应求比供大于求要强。学社会学的小张虽然“学出名门”,可找了半天也只有师范口同意接收。“学长线专业就是吃亏,”小张忿忿地说,“看来只能到南方去转一转了。”
北京市人事局大学生分配处韩庆林处长透露,供需相左的矛盾自1984年实行用人单位与学校见面的改革以来虽已大为改变,但双方脱节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变化比计划快”的现象继续存在。像今年的紧俏专业为建筑、计算机应用、财会等62个专业,但以后这些专业还会走俏吗?
如何让市场的需要与毕业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成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今年的招聘会上,公安局是热门单位之一,北京市公安局的招聘台前,应聘的学生络绎不绝。但这种“热”的背后又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有的学生私下表示,只是想找临时的跳板,以后是不是长期呆下去还很难说。
清华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的毕文淦主任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本科生的专业分得过细没有好处。清华现在很多系前几个学年都不分专业,基础专业课大家一起上,计算机和外语的要求普遍都定得较高,同时鼓励学生选修辅修学位和双学位,这无疑增强了分配的灵活性和学生的竞争力。搞好需求信息,作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固然重要,但学科设置和教学方法才是更本质的关键。
针对这些情况,作为行政领导和协调部门的北京高教局认为,他们今后的任务是理顺体制上的疙瘩,建立起反应迅速、公平竞争的统一的权威中介服务机构,把工作的重点放到运用政策引导和搞好宏观调控上。
毕业分配一年分一拨,一拨忙一年,永远没有闲着的时候。培养人才、成为人才、使用人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明年的此时,毕业生的就业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附图片)
六月二十一日,沈阳两百家企业在沈阳大学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吸引了近万名应届毕业生。新华社记者马窦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