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黄骅的海水碧蓝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15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黄骅的海水碧蓝蓝
本报记者钱江
繁荣的渔港
入夏,站在渤海边的黄骅市南排河渔港,看艘艘渔船乘着潮水归来,海风把鱼虾的鲜味吹来了。
渔港上焦急的鱼贩,往往不等渔船靠稳就跳上船去,和船主讨价还价。这些年,海鲜的价格见风涨,渔民的收入也像出海的船帆那样节节升高。黄骅有4个渔业乡镇,5万人口,占黄骅全市人口的1/8强,渔民人均收入3000余元,渔区的经济总收入占了全市农村经济收入的20%。
鱼蟹抬上岸来了,鲜灵得仿佛还在吐气。渤海的鱼,如今打多少卖多少,从没有犯愁的时候。可是黄骅水产局副局长姬宝进却有另一番心思,这些年来黄骅的捕捞量在他脑子里一清二楚:1989年,52035吨;1991年,55075吨;1993年,45983吨;今年1至5月,从渤海里打了15889吨鱼。这数字说明,渔民的捕捞量在5万吨上下徘徊。可近年来渔民的单船平均产量却从1980年的48.3吨下降到1990年的31.1吨,要增加渔船和提高渔船吨位来增加产量。好在海产品的价格涨得快,抵消了投入的增加。
面对养虾的大风险
海岸边,渔村里新房一排又一排,红瓦蓝天碧海,富有生气。黄骅市委书记王宝良却看出了另一番意思。他对我说:“房子盖得不少,模样几乎是清一色的‘车厢’型,好像他们的生产结构似的,太单一了。”他明确提出,黄骅的潜力还很大,“要耕海牧鱼,建设一个海上黄骅!”
沿着渤海岸走,块块虾田相连,虾田中海水荡漾。黄骅的虾田已经发展到27000亩,年产量4000万吨,初步呈现出“耕海”的气势。
渤海边冯家堡村有700户人家,3200人,海上打鱼是传统的主业,自1985年起,村里开始大规模养对虾,现在,养虾业收入已经和捕捞业大体持平。这个村积极发展集体养殖业,把虾田集中起来交给养虾能手管理。近年来,沿海虾病频起,一犯起来满池的对虾顷刻间就死光了,养虾成了件“惊心动魄”的事。可是冯家堡村人养虾管理严格,对水质控制得严,对虾没有犯病,养虾还因为价格猛涨得了大利。村长王恩洪说,养虾业发展了,这个村的集体固定资产已经从10年前的9万元增加到800万元。所以,尽管有风险,冯家堡村的虾田不会减。
养黑鲷,将是条新路子
由于虾病,去年黄骅北部地区的养虾业受到严重打击。养虾收益高,今年还是有许多农民养虾,只盼今年风调雨顺。黄骅的生产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不能靠侥幸搞养殖,必须未雨绸缪,探索新路了。1990年,科委主任刘鹤智南下广东取经,一眼看上了黑鲷鱼。这是一种名贵经济鱼,体大肉美,可以高密度养殖。经介绍,刘鹤智又转道青岛,找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鱼类学教授王可玲。王教授研究黑鲷10多年了,刚刚攻克北方海域的黑鲷养殖难题。在刘鹤智邀请下,王教授来到黄骅的水产项目育苗场住下来,和年轻人一起干。
试验从1991年4月开始,购进的种苗产子成活率达71.7%,超过预想;当年,黑鲷在塑料大棚中的越冬成活率达到95.3%;去年4月在靠近海滩的池塘中进行养成,到10月,3亩池塘平均亩产413.3公斤,扣除成本,每亩纯利润1万元,大大高于养虾。
记者在育苗场见到了忙碌中的王可玲教授和场长宋云荣,他们正在为一份新的黑鲷育苗报告而高兴。原来,在上年冬季,他们在黄骅海岸扩大了黑鲷种苗越冬规模,结果培育出85万尾1.5—2.5厘米长的黑鲷鱼苗,鱼苗供不应求,至6月售完,扣除3.7元成本,获得利润47万元。
王可玲教授告诉我,黑鲷鱼抗病性强,种苗经过半年多即可养成供应市场。我问他这项实验经历了多少困难。总笑呵呵的王教授随口说,黑鲷原先在南海中长大,那里海水澄净,便于发现食物。来到了渤海的浑水中,第一个问题是视力较弱的黑鲷找不到食物。我们终于发现,可以利用黑鲷听觉灵敏的特点,每次投食给以一定的响声,养成它们的条件反射。我们成功了。
在鱼苗池中,硕大的黑鲷亲鱼悠悠地游荡。另一池,千万条小鱼苗欢快地游戏。也许,就从这里,黄骅人又要走出耕海牧鱼的宽广新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